美篇吧 >工作计划

认识头的教案精选5篇

精心打磨的教案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教案是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精心编排的教学内容,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认识头的教案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头的教案精选5篇

认识头的教案篇1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

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150();那一箱苹果约重10(),能填上什么单位呢?

生: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认识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吨”。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吨的认识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生:1吨是1000个1千克。

生: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

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10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20千克)

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20千克的水重吗?

生:重!

师:这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吨吗?可见1吨是很——重!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1吨,说明1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想一桶水重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板书:1吨=(1000)千克)

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25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

生:40个同学。

师:你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吗?

(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师:填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吨=()千克20xx千克=()吨

生:1吨就是1000千克,5吨就是5个1000千克,就是5000千克。

生:1000千克就是1吨,20xx千克就是2个1吨,就是2吨。

3、归纳小结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板书:吨——千克——克)

师:比较这三个质量单位,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很重、很轻)

师:“吨”用来表示很重的物体质量,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做单位?

学生先自由发表看法。

(电脑显示:四幅图)卡车、桥头的标志(能承受的物体质量),电梯、火车上标的载重60吨。

师:许多物体的载重量用“吨”表示。

师:计量较轻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常用“吨”做单位。

三、趣味练习

1、填空。

一只鸡约重2()一条鲸鱼约重48()一个足球约重250()

6000千克=()吨()千克=3吨3000克=()千克

2、(电脑显示)师:早两天我看到淘气的一篇日记挺有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

师:听了这篇日记,大家为什么会笑?

师:日记的最后——“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下了一跳!”看到这点你有什么感想?

生:注意交通安全!

3 、(电脑显示)拓展应用。

师:最后老师需要你们帮帮忙。看!小明家里每月用水约7吨,当他知道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后,决定每月少用一吨水,怎样节约水呢?请你们帮他想想办法好吗?

师:刚才大家介绍了几个好办法,希望大家也去试试,更希望将来,你们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想更多的节水和处理污水的办法。

【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如:激趣导入中,我创设了和妈妈上水果市场买东西的生活情境,学生对这既是熟悉,又感觉亲切,很快就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更引发了他们对新知识“吨”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认识头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课本p58——60的例题及相应的设计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出示长方形)它大屏幕上的图形中(大屏幕上出现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有一个长的很像。你找到了吗?为什么你觉得他们长的像?

生交流,回答问题。(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猜想。

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那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采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并把你的结论填写在研究报告单上。(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3)上台交流展示结论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从同学们的汇报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现在你能再用自己的话小组里来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吗?

板书出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完成后如下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研究报告单

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边 对边相等 四条边都相等

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个角都是直角

2、比较异同

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自学长、宽和边长

自主学习课本p59,学习长、宽和边长,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减去长边比宽边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三、应用拓展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信封里藏着两个图形,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3、你能根据下面的材料,任选一种,做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材料:①钉子板②三角板③相同的正方形纸片④小棒

你会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在围之前先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

请同桌两个同学拿出同样的两副三角尺,分别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同学们已经拼出来了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这是一个长方形,这样拼出来的是一个正方形。你们也是这样拼的吗?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呢?为什么?自己静静的想一想。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的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回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发现这些特征的呢?只要你们乐于思考,勤于探索,还能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认识头的教案篇3

设计理念:

教育不是告诉。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其一,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其二,“再创造”是一种发现,能激发其学习之兴趣,以及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其三,通过“再创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乘法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并认识乘法,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策略:

1、注重激发兴趣,引导主动探讨,把学生假设于无助的地位,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

2、重视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教师不主动将结论告知学生。学生参与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主发现。

3、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有操作实践机会,更好理解知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合作中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六一节快到了,小熊商店就要开张了。(媒体出示小熊商店,同时发出鞭炮声。)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小熊商店去玩,好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人见人爱的小熊和儿童喜闻乐见的'商店开张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1)、媒体出示:小熊拿出6只书包,想放进几个柜台里,犹豫了:该怎么放呢?

师:该怎么放呢?请同桌小朋友分工合作,用6个钮扣代表6只书包,往长方形格子里摆,一人摆,一人写相关的加法算式,比一比,谁的摆法多,谁列的加法算式多。

(2)、学生分工合作,动手实践。

(3)、汇报合作情况,把加法算式分类。

①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算式:

1+5=6,2+4=6,3+3=6,1+2+3=6,2+2+2=6,1+1+1+1+1+1=6……

②让学生根据加数特点分类,媒体显示。

3+3+=6 1+2+3=6

2+2+2=6 2+4=6

1+1+1+1+1+1=6 1+5=6

提问:为什么这样分成两组呢?(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让生说说相同的加数都是哪些。

[设计意图: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小熊在柜子里摆放书包,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1)、师:小朋友们这么快就认识了相同加数,谁还能说出这样的算式呢?

让学生举例,适时鼓励。

提问:谁能说出一个更长的算式呢?

一生说出一个较长的算式,这时,大家都很开心兴奋。(例如:10个8相加)

(2)、设疑:老师没听清,谁能重复一遍给老师听?

由于比较长,估计学生说不出,让学生再说一遍,要求学生认真听,想办法记住,并重复。

师: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是数的,他一共报了10个8相加。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也来试一试。

老师报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生重复,说出自己记的方法。(几个几相加)

(3)、媒体显示:小熊知道大家认识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想考考大家。

写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看谁先写出来。

小熊出题(放音乐)

①2个2相加。

②8个2相加。

③30个2相加。

到音乐停,前2题轻松完成,可第3题没一个同学写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和紧张的竞赛活动中,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实情境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动力。]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1)、遇困惑,谈感受。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有什么话要说?

生1:时间太短了。

生2:算式太长了。

生3:能不能想个办法,不要写这么长呀?

(2)、激发再创造,认识乘法。

① 让学生创造用简单的形式来表示30个2相加。

② 生汇报,师板书。(先在视频投影仪上展示)

a、 学生创造发明的形式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再创造。(如:2+2+……;2+2等等;2+2很多;等等)

b、 让学生再创造。(诸如2+……30;2·30;等就会出现了)

进行点评:2·30最简洁,2表示相同加数,30表示个数,很好,那中间的点可否用其它形式来表示。

再让说一说,如2 30,2*30等。

[设计意图:教育不是告诉。此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困惑中不知不觉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中,让“创造”出新的算法成为学生的主体需要。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创新者。]

③ 拔乱反正,认识乘法。

师:小朋友们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a、媒体显示文字并配音: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了乘法,……

b、介绍乘法的写和读及各部分名称。

30个2相加,可以写成:2×30或30×2。

2×30读作:2乘30

30×2读作:30乘2

小结:现在我们学会了一种新本领,求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3)、认识乘法意义。

a、师:大家看到2×30,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30个2相加)

b、让学生把2个2相加和8个2相加也用乘法表示,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

c、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哪种写法简便。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改写乘法算式。

(1)8+8+8+8+8=40

(2)5+5+6=16

(3)7+7+7+7=28

提问:为什么第2题不能改成乘法算式。

2、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思维。

(出示药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药盒10片×2板,让学生看算式猜测里面的药怎么放。

药片规格2×5,让学生说说药片怎么排列。

3、小熊请大家看电影,请你帮助算一算,能坐多少人?

(出示电影场地座位图,每排6张椅子,一共5排。)

让学生先列出加法算式,再列乘法算式。

4、开放性问题:

媒体显示:小熊请你帮帮忙,顾客要买20盒饼干,要小熊捆成几捆,并且要求每捆一样多,这该怎么办?

分发给生20个长方形硬纸片,让生动手试一试。

说出有几种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把巩固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放练习让学生动脑思考,训练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让知识技能与发展性目标落到实处。]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认识头的教案篇4

课题: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88、89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研课教案 课题:认识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 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师: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到超市去买东西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超市(观察主题图)。看,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师:你能说出这些物体的价格吗?图中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有什么特点?对,这小圆点叫小数点,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了解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认识小数师:

你会读小数吗?请试着读一读。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这小圆点读作点,点前面的数就按以前所学数的读法去读,点后面的数应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师生练读)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数吗?请把你了解到的有关小数告诉你们小组的同学,教案《教研课教案 课题:认识小数》。(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找同学代表说。(教师板书几个有代表性的小数)他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然后请代表说。你怎么回答的'这么好,有什么窍门?介绍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表扬)(板书:元角分)

三、 教学例1

1、 观察例1的情景图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 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那如果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来表示是怎样的呢?那就是0.1米。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 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用小数表示又是多少呢?(请同学试着回答)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4、 小组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5、 学生类推。完成课本89页“做一做”。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读小数了吗?还学会了那些本领互相介绍一下。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一的1、2题。

认识头的教案篇5

教学科目:数学

教学课题:

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二册70~7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及自身的尝试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时间。

3。结合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练地认识时间;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难点:整时钟面指针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生(实物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联系师生情感。)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认知需要,揭示课题

(一)小小调查,引入课题:早上你是怎么起床的?(课件统计)

1。学生回答:某某叫的、自己醒的、用闹钟闹的、我看时间(表)、其它……

2。教师归纳几种情况,进行统计。

3。从我们的统计中可以看出,怎样起床的人最多?怎样起床的人最少?

(二)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能自己按时起床的小朋友可真能干!他们是用什么知道时间的?(用闹钟、看表知道时间。)大家愿不愿意和他们一样,也通过认钟、表来知道时间,能够自己按时起床,都成为生活中的小能人!(愿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板书课题)

二、细观察、勤操作,多种感观参与认识

(一)认识钟面

1、寻找生活中的钟表

(1)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钟表的?

生:家里、商店里、学校里以及人们的身上……

(2)同学们,看看你周围老师,找一找、问一问,他们身上有没有表示时间的钟表?你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3)有些什么形状的?

生答: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有正方形的……

(老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2、认识钟面

(1)组织小组玩钟,提出观察任务。

要求:在玩的时候,可以看看钟面上有什么?(板书:钟面)再拨动钟后的按钮,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把看到的、知道的、想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生同桌合作学习)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a:刚才小朋友玩了钟,你们发现了什么?

b: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学生自己展示)注重引导认识到指针长短、大小等不同的特征。(及时给以肯定、用实物对照)

(3)小结:生活中的钟表各式各样,它们都是用来表示——时间!有通过小朋友玩钟,我们发现有的钟面上有3根针,又短又粗的——时针;较长的——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板书:时针、分针)而有的钟面上只有2根针。我们认时间主要认时针和分针。

(4)指针小测查:指针说名称。

(二)整时的教学

1、合作学习,初步认知

那些小朋友已经认识时间了?请举手!真不错!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小钟,转一个时间,告诉大家,是多少?

生:3点、5点、4点40、2点半……

(1)口头语言,书面语??

小朋友们知道这么多时间,太能干了。不过,老师有一点要告诉大家,我们平时说的几点钟,那是口头语言(平常的话),在书上,我们叫什么呢?有小朋友知道吗?——几时。

如:平时说的5点,书上是叫——5时。这种时间叫整时。(板书:整时)

(2)自主学习,互帮互助

老师想请认识时间的小朋友当小老师,教一教不会认的同学,让大家都会认识整时。行不行?

行!(小组合作学习)

2、引导学习,强化认知

你是怎样认整时的?分针和时针是怎么指的?

生:我是看分针指向数字几,时针指向数字几……

3、小结要点,巩固认知

规律: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12、几、几时)

4、纠错练习

(1)(出示实物钟,2:40)提问:这是3时吗?为什么?

(2)(出示实物钟,8:15)提问:这是8时吗?你会拨8时吗?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

5、操作练习、深化认知

(1) 学生拨钟表,展示汇报。

(课件出示图片)请拨出7时、12时。

*6时、12时的指针特殊性。

(2)大家做得很好!现在,你能拨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整时吗?

a:给大家说你那时在做什么?

b:你周围的人在干什么?

6、整时的书写

a:我们要把自己喜欢的时间记下来,怎么办呢?

钟面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就可以写成“几时”,还可以像电子表一样用数字记下来:先写一个几,然后写2个小圆点,最后写2个“0”。(板书:*:00)

b:我们用这种方法表示7时:用手指在桌上画画、集体说。(先写……再写……最后写……)

三、课间活动

反应游戏

四、创设情境,实践体验,深化感知

(一)判断时间

(课件出示情境)没有钟表,怎样来判断时间。

(二)我是小主人

小朋友们学会认时间,还能安排时间,真行!你看,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如果他们想在石船玩一天,想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游一游石船公园、逛街买买东西,当然还要吃午饭和回家了,你作为我们石船的小主人,能不能安排一下他们的活动,他们几时去干什么,几时去那里玩呢?(学生汇报)

五、根据板书小结全课

六、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我们的前辈是多么聪明哪!这些钟表是那么的漂亮!但是,我相信我们的小朋友也是将来的创造家,请你们商量一下,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钟表来!(时间充欲给以展示,反之则处理为课后作业。)

教学板书:

时针——几

钟面 几时(整时)

分针——12 *:00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认识16到20数学教案精选6篇

小班认识动物教案6篇

认识物体教案8篇

认识米教案反思7篇

认识书的教案8篇

认识自己教案6篇

认识花教案反思8篇

认识伞中班科学教案7篇

认识书的教案参考7篇

认识雨的教案优秀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365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