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吧 >工作计划

观潮教案模板精选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一个合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潮教案模板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观潮教案模板精选8篇

观潮教案模板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2、感受3/4节拍的特点,用流畅、欢快的声音唱出小蜗牛逍遥、自在的心情。

3、进一步了解蜗牛背壳的神奇作用。

【活动准备】

1、歌曲cd

2、蜗牛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蜗牛图片,引出歌名。

师:快乐的小蜗牛,背着房子去旅游,你想做这只快乐的小蜗牛吗?

师: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歌唱小蜗牛的歌,名字就叫《快乐的小蜗牛》,仔细听听歌里是怎样唱小蜗牛的。

二、欣赏歌曲。

1、教师清唱歌曲。

师:歌里唱的是怎样的一只小蜗牛?小蜗牛想去干什么?

2、欣赏歌曲第二遍。

师:小蜗牛的房子有什么好处?

3、欣赏歌曲第三遍。

小蜗牛有很神奇的背壳,就像一座房子,风雨都不怕,它可以到处旅行,多么逍遥自在。

三、幼儿学唱歌曲。

1、幼儿按歌曲节拍拍手,感受歌曲。

2、幼儿跟唱,重点唱出轻松的情绪。

四、分组演唱表演歌曲。

观潮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书本数) 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的长度 竖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 、120厘米 所需的拉力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观潮教案模板篇3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

观潮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

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

思考题三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

观潮教案模板篇5

活动意图:

我们生活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树,千姿百态,随着季节轮换树还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树叶随风飘落,还有一些树没有落叶子。孩子们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兴趣,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落叶树和常绿树》。让孩子在认识树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树普遍特征,让孩子自己去观察比较,从而认识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来解答自己的疑问。知道秋天,并不是所有的树都变黄落叶的,有些树一年四季常绿,秋天也不例外,这些树叫常绿树。而到秋天就枯黄落叶的树叫落叶树。

活动目标:

1、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

2、感受树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和好处。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树叶,两张特征显著的树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顾、周围的树

1.(出示汉字“树”)你在哪里看见过树?

小结:马路边、公园里、小区里、小河边、家里都有树。

2.这些树中,你认识哪些树?

3.柳树冬天是什么样子?

(1)认识落叶树

出示两张图片,看一看这两种树有什么不一样?(出示柳树图片)你认识这棵树吗?这是什么树?瞧,这棵树怎么样了呢?(认识新词光秃秃——光秃秃就是树叶都掉光了),对了,这棵树上光秃秃的,他难道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光秃秃的?那它什么时候长叶子的呢?(幼儿说)原来,柳树春天也是这样茂盛,为什么现在会变的光秃秃的呢?(树叶掉下来了)

小结:像柳树这样到了春天树叶都发芽,到了冬天树叶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

让孩子多说几遍名称。

(2)认识常绿树

(指着香樟树)你们认识这棵树吗?这是我们江阴的市树——香樟树,是什么?你发现香樟树上的树叶都怎么样呢?香樟树上长着许许多多的树叶,我们可以叫它茂盛,叫什么?难道香樟树一年四季都不掉叶子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香樟树也会掉叶子,可是它掉了叶子之后,树上还有叶子吗?(有)

小结:想香樟树这样,一年四季都有绿绿的叶子的树,我们叫它常绿树。让孩子多说几遍名称。

二、初步了解常绿树与落叶树的特征。

1.(出示汉字“落叶树”)像柳树这样春天树叶发芽,冬天树叶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除了落叶树之外,还有一种树是一年四季都有叶子的,叫“常绿树”。

2.(出示两种叶子)这里有两种叶子,一种是常绿树,一种是落叶树,请你各拿一片。

3.请你看一看、摸一摸,这两种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这里通过感官来感知树叶不同特征。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孩子的感受,将两种树叶的特征分别记录在写有“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纸上,以供归纳使用。

在活动中,孩子会将两片树叶的无关特征讲述出来,如大小,所以,在选择树叶时,应尽可能排除这些因素,而抽象出它(常绿树)的显著特征:叶厚、正面色深、有光泽。

教师小结:无论我们在马路上看到哪些树,即使我们不认识它,但是只要它的叶子比较厚、颜色深、表面有光泽,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常绿树”。

三、幼儿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

现在我们看见树叶,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都能通过她们的特征区分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了,后面桌子上是上次我们一起去拾的树叶,请小朋友吧你认为的常绿树叶放在有常绿叶的标记的篮子里,把落叶树叶放在有落叶树叶的篮子里。听清楚了吗?

幼儿操作

交流: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检查一下,他们找的对不对,教师拿出一片树叶,让幼儿说是属于什么树?为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区分香樟树的归属

(1)(出示香樟树的叶子)这是常绿树还是落叶树的叶子?

(2)(出示香樟树满地落叶的照片)这是香樟树现在的样子,满地的落叶。看了这张照片,你还认为香樟树是常绿树吗?

(3)(出示《植物》书)这本书的名字是……(大班的孩子认识)是啊,这本书说的都是有关于植物的事。我们来看看,香樟树是什么树?

在活动中,教师念:“香樟树一年四季都落叶子,但是,它落了叶子之后,马上长出新的叶子,所以,尽管不停地落叶子,但一年四季它满树都有茂密的叶子,它是常绿树。”

——通过这样的认识的碰撞,一个完整的概念认识就可能形成。另外,在认识犹豫时,孩子倾听的愿望也是最强烈的,这时,教师的照本宣“读”会十分有效。

五、树真好,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

1、师:我们的祖先种了许多树,那么你想在树下干什么呢?树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

2、欣赏《树真好》,了解树的用处。

3、请幼儿说一说以后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树木。

总结:我们可以在树下做许多事,是啊,“树真好”。

活动延伸:

原来树叶还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们一起出去找常绿树和落叶树吧。

活动反思:

一次成功的活动,最主要是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主动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快乐。引导孩子们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正是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慢慢地习得一种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通过关注树木变化,初步形成常绿树落叶树的概念,知道“像柳树这样春天树叶都发芽了冬天树叶一下子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一年四季都有叶子的,叫常绿树。”教学活动重过程、重情感体验、重能力的培养。活动前要充分做好材料的准备,要充分考虑材料能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形式。那样孩子就能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收获。整个活动围绕着“叶子”,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感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如观察、比较、语言表达、倾听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性的学习要求。

观潮教案模板篇6

教案内容: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

品读感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观察图上的骏马,说说有何感受,引出“徐悲鸿”。

2、简介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为近代乡村画家,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家。10多岁到上海,后勤工俭学赴法国学画,师从达仰。经过勤奋刻苦的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成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

3、导入:你想知道徐悲鸿年轻时学画的故事吗?想知道他为什么会画得这么好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徐悲鸿奋发努力学习绘画的刘课文。

板书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

4、指导读准“励”字,了解“励志”的意思: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检查:

①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②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不知疲倦犯错误

后鼻音:徐悲鸿鞠躬

③读谁下列多音字:

冲着向前冲看重重新

2、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成绩 改变 错误 不知疲倦

优异 激怒 清苦 勇往直前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

①指导读好下列长句,读出停顿:

年轻的画题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②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指导书写生字。

租、绩、误:左窄右宽。

四、作业。

1、见习字册。

2、选择下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看重重新冲??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

师:课文题目是------(生:《徐悲鸿励志学画》,)谁来说说你对“励志”的理解?

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他为什么要立这样的志?他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志愿?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迷团。

二、 精读品味:

(一)、学习“受辱立志”:

大家喜欢听音乐吗?音乐总有引子、高潮和尾声,文章与音乐是相通的,这篇课文的引子是什么?(生答:受辱立志)

2、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你在这部分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找句)

3、交流:

生:我知道了徐悲鸿年轻时很了不起,法国著名绘画大师达仰很看重他。

生:我读懂了徐悲鸿立的志是: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生:我读懂了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是因为一个外国学生嘲笑说中国人成不了才。

4、谁来读外国学生的话?(生读,评价,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理解: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生:到最好的环境中去学画也不能成才。

生:学到死也没有用。……

5、这个外国学生太目中无人了!徐悲鸿受到这样的侮辱,他是怎么想的?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读书要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请你读好这句话。(板书:用“心”读好这句话。)

指生读,读出坚定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谈谈你对“真正的中国人”的理解。

生:就是有骨气的人。就是不怕困难的人。是有志气、有恒心的中国人。……

(二)、学习“勤学苦练”:

1、徐悲鸿立志以后,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学习这首乐曲的“高潮”部分。

自读第二部分,把文中写徐悲鸿怎么做的这些有力的音符找出来。

2交流:

a、生答: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以前的他努力吗?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骏马图》)请你想象一下他是如何的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的?是因为他知道-----(“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生齐读这句话。)

b、生答: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什么叫“潜心临摹”?临摹什么?一整天是什么概念?徐悲鸿为什么要这么勤奋学画?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生齐读这句话。)

c、生答: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你们的学习用品是哪里来的?徐悲鸿有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为了学好画,他什么都能省,什么都能将就。生活是如此的------(清苦)。他这样做,仍然是为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生用“心”读好这句话。)

3、大家齐读这一部分。读后想想这一部分三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总分)

其实前一个自然段还是承上启下段,承接上文立下宏志。

(三)、学习“轰动世界”:

1、徐悲鸿的努力有没有白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他的画展轰动了世界,他真的用事实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

2、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

生:只要下了功夫,努力了,就一定有收获。

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生:你下了苦功,黄天不负有心人,你肯定会成功的。……

3、师:是啊,徐悲鸿获得了成功,曾经嘲笑侮辱过他的那个外国学生呢?

(出示: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说说你对“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学生交流)

指生读,读出愧疚的心理。

(与开始时外国学生说的话进行对比)

师:是什么让这个外国学生有如此大的改变?

(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徐悲鸿由此而取得的成绩。)

4、师:这样的“尾声”你满意吗?

三、用“心”对话:

徐悲鸿的成功是因为他有有一个坚定的学画信念,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他为我们祖国争了光!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如此,只有树立目标,下定决心,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面对挑战,才会获得成功。看着徐悲鸿的《骏马图》,我们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先生意气风发的雄姿,你此时,有什么想要向他诉说的吗?

(先在本子上试写,再全班同学交流。)

观潮教案模板篇7

设计意图:

追逐跑是一项深受大班小朋友喜欢的户外体育活动,它简单易行,玩法丰富,并且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故事情景和角色,让小朋友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肢体的创作并体验心理感受.这样的活动除了有基本的跑步练习外,还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当中放松自己的肢体,在有趣的学习中展现对自我肢体的操作能力。同时,老师已不是一个示范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是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和孩子潜能的激发者。

大班小朋友此时正处于下肢大肌肉群发育和成熟时期,多玩此类追逐游戏有利于幼儿下肢力量、躲闪能力和灵敏协调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追逐跑游戏的玩法

2、体验追逐游戏的玩法并能感受游戏的快感

3、懂得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长绳子捕鱼工具音乐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a、师幼问好,并向前来听课的客人老师问好。

b、热身活动,小朋友跟着老师做热身活动(头部、上肢、躯干、下肢、跳跃和全身运动)。

2、基本部分

a、老师向小朋友交代场地布置。整个场地分为开始区、逃亡区和安全区。

b、集体追逐。小朋友两人一组面对面在开始区站立成两队,一对命名为狮子战队,一对命名为恐龙战队,听老师指挥,当听到老师叫狮子战队时,狮子战队跑向安全线,恐龙战队马上去追狮子战队,反之,则玩法相反。每一次追逐结束后回到开始区重新游戏。

c、猜拳追逐。小朋友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在开始区进行猜拳游戏,谁输谁跑,谁赢谁追,当跑的小朋友被抓或成功逃到安全线游戏重新开始。

猜拳方法:

(1)石头、剪刀、布

(2)情沉糯米叉烧包(广州话版一)

(3)士多、啤梨、保护自己;左一支,右一支,睇你收埋边一支(广州话版二)

d、情境角色游戏渔夫捕鱼。老师说一个努力认真的渔夫捕鱼的故事,故事内容重点是在捕到鱼的种类:小丁香鱼、大鲨鱼、漂亮温柔的美人鱼等以此来引导小朋友进入角色并配以简单的儿歌(小朋友:捕鱼,捕鱼,捕到什么鱼?老师回答:捕到一条……..鱼)。当老师回答的时候小朋友开始四散跑。游戏可以有多种规则,老师灵活提示给小朋友。

3、结束部分:

活动结束,小朋友到老师面前找一舒服的位置站好同老师一起做放松运动。然后师幼交流一下今天游戏活动的感受。最后师幼再见并向客人老师再见。

活动示意图:xxxx

活动反思:

本次课主要是针对大班级幼儿下肢走跑能力和躲闪能力的发展而设计的,活动的内容多以游戏或动物角色的形式进行,深受幼儿的喜欢。其次,本次课构思立足于以下三点:

a、老师作为先知者对幼儿的引导与组织即老师主导作用。

b、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

c、老师与幼儿参与活动的平等性即老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体现了师幼的平等性。

观潮教案模板篇8

设计意圈: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万物生发。《小竹笋》选材来自于中班“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本次教学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意在让幼儿感知竹笋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从竹笋生长到竹子的变化过程,引导鼓励他们关注自然现象的不断变化。同时幼儿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能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能得到相通。

活动目标:

1.感知竹笋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生长变化的过程。

2.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活动准备:课件、礼物包裹、竹笋生长过程图、竹笋若干。

活动过程:

1.猜猜、说说,引发幼儿兴趣

师:(出示大熊猫图片)今天大熊猫收到了朋友们送的一份神秘礼物,它们是大熊猫最爱吃的东西。你们猜是什么?(竹子)

师:你们猜对了,大熊猫最爱吃的就是竹子。(出示竹子图片)

师:可是竹子那么长,包裹那么小,装得下吗?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一位小朋友来摸摸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包裹里的东西摸起来什么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呢?

答案揭晓:竹笋。

师:竹笋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原来竹笋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是圆锥形的;外面包着一层笋壳,颜色有些是褐色的,还带点黄,有深有浅;而且竹笋摸起来是硬硬的。

2.玩玩、剥剥,认识竹笋

师:可是熊猫最爱吃竹子,为什么要送一根竹笋呢?你能猜出这个秘密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原来竹笋长大了就变成竹子了。

师:竹笋是怎样长大的呢?(出示竹笋生长过程图)

请幼儿排序竹笋生长过程,并做动作扮演。

师:这里有很多竹笋,熊猫也想要请你们吃,可是现在就能吃吗?(要剥壳)

师:笋宝宝的秘密藏在它的衣服里,现在请你去试一试,剥一剥。幼儿操作剥笋。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剥的才不破?你用什么办法剥的这么快?

小结:原来剥笋要轻轻地,一层一层剥才不会破。

儿歌总结: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

3.结束

师:笋剥好了,我们送厨房请阿姨去制作美味的菜肴吧。

教学反思:

在组织本次教学活动之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我准备了教具礼物盒,并制作了简洁的ppt课件,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情境。为了丰富活动的形式,并使幼儿对竹笋的生长过程有形象的认识,我准备了四张手绘的`竹笋从破土而出到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为了满足所有幼儿的操作,让他们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我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根竹笋。

孩子们都知道熊猫最爱吃竹子,不过都不太知道竹笋和竹子之间有着特别的秘密。当我请孩子摸着新鲜的竹笋时,有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摸上去是硬硬的,长长的……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在揭晓答案之后,都能说出这是竹笋。随后,我们一起观察讨论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孩子们发现竹笋外面的笋壳是黑黑的,也有淡淡的黄色;对于竹笋的形状——圆锥形,大家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但是也有幼儿能说出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圆圆的特征。幼儿们从笋的颜色、形状、感觉等方面说了自己的发现,很全面,但对于竹笋和竹子之间的关系却还是比较茫然。在经过我的引导与提示,以及观察比较了四张竹笋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之后,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原来竹笋是竹子的幼苗,它长大了,就变成了竹子。

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用眼睛看,还尝试着用手去剥一剥。孩子们在探索剥笋的过程中,有些剥得比较快,比如琪琪,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幼儿操作剥笋比较慢,花了较长的时间。在分享交流环节,我请了琪琪介绍自己剥笋的方法:原来她是一层一层从下往上剥的,而且要剥完所有的黑色笋壳,露出浅黄色笋宝宝才算是完成了。而我们班很多孩子是从笋的上部尖尖头开始入手的,壳比较硬,很难顺利剥下来,因此影响了剥笋的速度。最后,我利用儿歌的形式总结了剥笋的正确方法:“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以引导幼儿对一层一层剥笋有比较形象的了解。

本次教学活动还是比较顺利的,选择小竹笋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迎合了幼儿认识、观察植物变化的目标要求。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竹笋并不陌生,通过本次活动又加深了他们对竹笋的认识。孩子们在仔细观察与讨论中了解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和竹笋长成竹子的变化过程,在剥笋的过程中又掌握了剥笋这一生活技能。但是,在活动中感觉幼儿没有完全尽兴,剥的不过瘾。因此可延伸剥笋活动时间,活动结束鼓励幼儿在家帮助爸爸妈妈剥笋做家务。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角色游戏教案模板模板8篇

幼儿教案反思精选8篇

减法数学教案精选8篇

自然角教案精选8篇

校园防欺凌班会教案精选8篇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精选8篇

中班艺术教案精选8篇

图形课教案精选8篇

泡泡花小班教案精选8篇

多快乐教案精选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655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