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针对性的教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完整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物理能的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运用欧姆定律和电路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过程。
2.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会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现象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2.通过推导串、并联电路电阻关系的过程学习用理论推导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学习用不同小角标表示同类物理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通过推导过程使学生树立用已有规律发现新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教学难点: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实验引入,要注意实验的准确性和可见性。引导学生注意更换电阻后电流表的示数是否发生了变化,而不必观察电流表的具体示数,从此引入等效电阻的概念。
二、新课学习
(一)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假设有一个电阻可以代替串联的电阻而不影响电路的效果,我们就称这个电阻是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效电阻与串联各个电阻的关系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求得。
说明:(1)不影响电路的效果是指在电源电压不变时,其输出的电流也不变。
(2)等效电阻也叫总电阻。
2.串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在图甲中,两个串联导体的电阻值分别为r1和r2,设等效电阻的电阻值为r。r1、r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1和u2,串联部分两端的电压为u。通过r1、r2的电流分别为i1、i2。由欧姆定律可知,u=ir,u1=i1r1,u2=i2r2。
从串联电路总电压与分段电压的关系:
u=u1+u2,得ir=i1r1+i2r2。
因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即i=i1=i2,所以r=r1+r2。
对于多个电阻(r1、r2、r3……rn)串联,同样可以得到r=r1+r2+r3+…+rn。
这表明,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注意
(1)把几个导体串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其总电阻一定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大。
(2)由r=r1+r2+…+rn可推出,n个阻值均为r0的电阻串联,其总电阻为r=nr0。
(3)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不难推出,这说明: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例题一个阻值为3Ω的电阻r1和一个阻值为2Ω的电阻r2串联后,接在6v的电源上。问电路中的电流多大?
分析:画出电路图,要想求出电路中的电流i,只要知道总电压u和总电阻r就可以了。u已知,r可用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公式求出。
解因为:r=r1+r2=3Ω+2Ω=5Ω
所以:i=1.2a
答案:电路中的电流为1.2a。
(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假设有一个电阻可以代替并联的电阻而又不影响电路的效果,我们就称这电阻是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效电阻与并联各个电阻的关系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求得。
说明
(1)不影响电路的效果是指在电源电压不变时,其输出的电流也不变。
(2)等效电阻也叫总电阻。
2.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
推导:设各支路的电阻分别为r1和r2,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为r。通过r1和r2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为i(如图)。那么,由欧姆定律可知:
i1=,i2=,而i=。
又因为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即i=i1+i2。
所以=+
约去u得:=+
对于多个电阻(r1、r2、r3、……、rn)并联,同理可以得到:=++……+
这表明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的倒数之和。
说明
(1)把n个导体并联起来,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其总电阻比每一个导体电阻都要小。
(2)由=+,可推导出r=。
(3)由=++……+可推出,n个阻值均为r0的电阻并联,其总电阻为r=。
(4)根据欧姆定律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推导出,这说明: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例题有一只弧光灯,正常工作电流为5a,电阻力8Ω,要把它接入电压为110v的电路中,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弧光灯才能正常工作?
分析:先根据题意画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符号,如图12-3-5所示。为了防止差错,习惯上在物理量代表符号的右下角加角标,分别表示与各导体的对应量,如电阻r1的电压、电流分别为u1、i1,电阻r2的电压、电流分别为u2、i2,总电阻、总电压、总电流分别为r、u、i。并且这九个量中一般知道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另外六个量。此题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欲求电阻r2,可从欧姆定律的变形出发,先求出r1两端的电压u1,再根据串联电路的关系,求出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最后利用欧姆定律变形公式求出r2;也可以从串联电路总电阻出发,先求出整个电路中的总电阻r,然后利用串联电路特点求出r2;也可以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关系求出r2。
解法1:根据欧姆定律:u1=ir1=5a×8Ω=40v
∵r1与r2是串联在电路中
∴u2=u-u1=110v-40v=70v
又根据欧姆定律可求出需要串联的`电阻r2
为:
r2=i=70v/5a=14Ω
解法2: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22Ω
∵r1与r2串联在电路中
∴r2=r-r1=22Ω-8Ω=14Ω
解法3:根据欧姆定律i=得:u1=ir1=5a×8Ω=40v
∵r1与r2是串联在电路中
∴u2=u-u1=110v-40v=70v
根据串联电路分压关系式:得:r2=×r1=
×8Ω=14Ω
答案:需要串联一个14Ω的电阻,弧光灯才能正常工作。
三、课后小结
1.知识小结
2.方法规律总结
怎样进行简单电路的计算?串、并联电路属于简单的电路,在解题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2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认识变化的电路,准确找出变化前后两电路的变化
重点、难点
动态电路的连接方式,动态电路的电阻、电流和电压
课前导入知识:
在并联电路中,新增加一个支路对干路中的电流的影响?
知识点一:伏安法测电阻中的误差和非误差
(1)非误差:如果用灯泡代替电阻,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渐减小,灯泡逐渐变暗,测出来的电阻值是逐渐减小的。显然,这不是实验的误差。这是因为随着灯泡两端的电压的减小,灯泡的温度也随之降低,温度越低,钨丝的电阻越小。因此,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不能减少误差,测量的数值会偏小,不是钨丝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2)误差:标准伏安法测电阻电路中,电流表测的是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虽然电压表阻值很大,流过的电流很小,但电流表的示数总比流过的被测电阻的电流大,根据r=u/i可知测出的数据偏小。
例题 南京市某中学九年级课外兴趣组的同学,按照正确的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做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灯泡标有2.5v字样),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如下的一组u和i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灯两端u(v) 0.5 1.0 1.5 2.0 2.5 3.0
电流i(a) 0.18 0.22 0.26 0.30 0.32 0.34
灯泡发光情况 微亮→逐渐变亮
(1)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
(2)在灯丝中电流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灯丝的电阻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
知识点二:动态电路分析
(1)当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时,滑片的移动会引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定性分析变化的一般思路是:○1知道电源电压不变;○2根据滑动编组器的变化确定总电阻的变化;○3再由总电阻的变化确定电流的变化;○4根据电流的变化判断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5根据不变的总电压和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确定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
(2)当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并联时,滑片的运动只能引起干路和其所在支路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除短路外,对其他支路没有影响。
(3)开关的闭合和断开也会造成电路中的电阻变化,从而引起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分析思路与(1)相同,关键是确定电阻的变化。
【注意】 确认电路变化前后连接方式和电路中电阻的变化,准确判断电压表测量的对象是分析电流电压变化的关键。
知识点三: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1)串联电路的分压定律
两个电阻r1和r2组成的串联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与电阻的关系满足:u1:u2=r1:r2
这个关系式称为分压定律。该关系式告诉我们,两个电阻串联时,电阻大的分得电压多。
(2)关于并联电路的分流定律
两电阻r1和r2并联,通过它们的电流与各自电阻的关系满足:i1:i2=r2:r1
这个关系式称为分流定律,该关系式告诉我们,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就越小。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知识点四:应用欧姆定律综合计算
(1)必备知识
○1欧姆定律公式及变形公式
○2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3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
(2)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1欧姆定律使用于从电源正极到负极之间的整个电路或其中某一部分电路,并且是纯电阻电路。
○2定律中“通过”的电流i,“两端”的电压u及“导体”的电阻r,是针对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而言,具有对应性。
○3欧姆定律中三个物理量间有同时性,即在同一部分电路上,由于开关的闭合或断开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位置的移动,都将引起电路的变化,因而公式r=u/i中三个量是同一时间值。
○4公式中三个物理量,必须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即电流安培,电压伏特,电阻欧姆。
随堂练习:
1、如图所示电路,电压u不变,当闭合开关s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电压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小
(b)电压表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增大
(c)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减小
(d)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示数增大
2、某同学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s,发现灯不亮,为检查电路故障,他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结果是uad=3v,uab=3v,ubc=0,ucd=0。此电路故障可能是
a、开关s接触不良 b、电灯l灯丝断了
c、电灯l短路 d、电阻r短路
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后,电压表v1的示数为0,电压表v2的示数为6v。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双选) :
a、电阻r1短路b、电阻r1开c、电阻r2短路d、电阻r2开路
4、如图4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l1不亮,l2正常发光。此电路的故障可能是(单选):
a、开关s接触不良 b、电灯l1灯丝断了 c、电灯l1短路 d、电灯l2短路
5、把一根长1米、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两极上,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强度是1安培,若将此电阻丝对折起来后再接到这电源的两极上,通过电阻丝的总电流强度是( )
(a)4安培(b)2安培(c)0.25安培(d)0.5安培
6、如图所示,r1=4欧姆,r2=r3=8欧姆,电源电压为6伏特,电流表1、电流表2、电流表3的示数分别为i1、i2、i3,则i1、i2、i3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i1>i2>i3;(b)i1<i2<i3;
(c)i1=i2=i3(d)i1=i2>i3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1∶r2=4∶1。当k1断开,k2闭合时,电流表示数i1。当k1、k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i2。则i1与i2之比为〔 〕
(a)4∶1(b)1∶4(c)3∶4(d)4∶5
8、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9伏特,定值电阻r为5欧姆,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4欧姆,那么当滑动片由滑动变阻器的a端滑向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是( )
(a)由0逐渐增大到9伏(b)由0逐渐增大到5伏
(c)由0逐渐增大到4伏(d)由4伏逐渐减小到0
9、把甲、乙两段电阻线接在相同的电压下,甲线中的电流大于乙线中的电流,忽略温度的影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当它们材料、粗细都相同时,甲线长乙线短
b.当它们材料、长度都相同时,甲线粗乙线细
c.当它们长度、粗细都相同时,两线的材料一定不同
d.甲、乙两电阻线的材料、长短、粗细不可能完全相同
二、填空题
1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s1、s2断开时,
灯泡_串联;当开关s,s1、s2均闭合时,灯泡_并联,此时电流表测的是 中的电流.
11、如图11所示,当开关由闭合到断开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的情况是: a1_________;a2 _________;v __________。
12、如图12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路的总电阻将______;电流表a的示数将_______;电压表v1的示数将_______;电压表v2的示数将________。
13、如图13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向b端移动时, a表的示数将______;v表的示数将______。
三、连图题
14、按照图14甲、乙电路图,将对应右图各实物元件连接起来。
四、实验题
15、用伏安法测定一只电阻的阻值,现给你一块电压表、一块电流表、一个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未知阻值的电阻一只、导线若干。
(1)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右边的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标出电表的“+”、“--”接线柱)。
(3)在实验中电流表用0~0.6a量程、电压表用0~15v量程。根据你画的电路图,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下面图16中所给的实验器材连接起来(导线不要交叉)。
(4)在这次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示位置如图17所示,那么未知电阻rx中的电流是______a,rx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__v,rx的阻值是___________Ω。
五、计算题
16、如图18所示电路,r1=7Ω,r2=3Ω,当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1v,当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4v。求r3的阻值。
17.如图114所示电路,已知r1=2欧姆,r2=4欧姆,u1=2伏特,求(1)通过r1的电流强度i1;(2)r2两端的电压u2。
18.在图115的电路里,安培表的示数是0.3安培,如果小灯泡l的电阻是10欧姆,整个电路里的电阻是30欧姆。求:
(1)小灯泡l两端的电压;
(2)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3)伏特表的示数。
19.如图106所示,已知电阻r1=6欧姆,通过r2的电流强度i2=0.5安培,通过r1和r2的电流强度之比为i1:i2=2:3求r2的阻值和总电压u。
20.如图104所示,电源电压为8伏特,电阻r1=4r2,安培表的示数为0.2安培;求电阻r1和r2的电阻值各为多少欧姆?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4
【目的和要求】
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
直流伏特计(j0408型或j0408-1型),干电池3节,小灯座(j2351型)2个,小灯泡(5伏,0.3安)2个,单刀开关(j2352型),导线若干。
j0408型直流伏特计外形见图3.6-1,这种伏特计的表头是磁电式。刻度盘有上下两种刻度,分别是“-5-0-15”和“-1-0-3”,接线柱分别标有“-”、“3”和“15”。调零器在刻度盘下方。这种伏特计的刻度盘上“0”点不在最左端,而在“0”点左侧还有一些刻度,可以防止因正负接反而撞坏指针。
有些学校还有另一种型号的伏特计(图3.6-2),这种伏特计的量程分别为“0-15”和“0-3”,接线柱“+”作为公共端。
还有的学校用的是交、直流两用伏特计(图3.6-3),这种伏特计刻度盘有上下两种刻度,用直流时量程分别是“0-3”和“0-15”,刻度每小格分别表示0.1伏和0.5伏。用交流时量程分别是“0-45”和“0-450”,刻度每小格分别表示1伏和10伏。有五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45”和“450”标记,“-”作为公共端,直流档看下边刻度,交流档看上边刻度。
【实验方法】
伏特计是电学实验中常用仪表之一。本实验是练习使用伏特计,应注意掌握正确使用伏特计的方法。
在使用伏特计时,首先要看清它是直流的还是交流的;再看它有几个量程,各是多少伏特,并且弄清楚各量程上每小格所表示的伏特数。再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准就要调零。
要注意伏特计在电路中的接法是与被测电路并联,伏特计“+”端接靠近电源正极的点,“-”端接靠近电源负极的点。
实验步骤:
1.用伏特计测电池和电池组的电压
用伏特计先测出每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再测出3节干电池串联后电池组两端的电压。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要注意电池串联的正确方法,如果有一节电池接反了,电池组的电压将降低。)
思考:电池组两端的电压是不是等于串联的各节电池两端电压之和。
2.用伏特计测串联电路电压
把两灯泡、开关、干电池组成串联电路,用伏特计先后测出两灯泡两端电压u1和u2,再测出两灯泡串联后两端总电压u3。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
思考: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3.用伏特计测并联电路电压
把两灯泡组成并联电路,再与开关、干电池串联起来。用伏特计先后测出两灯泡两端电压u1和u2,再测出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3。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
思考:并联电路两端的电压与各条支路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注意事项】
1.在测量前应先估计被测电压的高低,选择适当的量程。若难估计被测电压的高低,应先使用最大的量程试触,若指针示数很小,再改按小量程的。接通电路后指针反转时,应立即断开电键,将伏特计的接线对调。
2.最好选用不同规格的两个灯泡,串联时u1和u2才不相等,以免产生串联电路各部分上的电压相等的错觉。
2.读取伏特计示数时,要待指针稳定,视线要与表盘垂直。
【参考资料】
伏特计的简易故障检修。
1.测量时如果两个量程上指针都不动,可能是公共接线柱背后断开,或是分压电阻断开,或是表头线圈断开,取下底板检查。
2.拧动某接线柱时,指针时动时不动,则是该接线柱螺丝帽松动,应将其拧紧。
3.伏特计的指针弯曲不正或动圈卡住等故障的检修方法与安培计相同,详见前面介绍。
【思考题】
想一想,如果把伏特计误串联在电路中,将会对电路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因为伏特计本身电阻很大,串联在电路中将会增大电路总电阻,使电路中电流变得很小。
2.如果需要测量的电压在1.40-1.60伏特之间,应选用0-3量程还是选用0-15量程?为什么?
提示:用0-3量程。因为所测电压在3伏特范围内,0-3量程刻度每小格示数为0.1伏特,0-15量程刻度每小格示数为0.5伏特。用每格示数较小的量程误差较小。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 使用控制变量 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 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 :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 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情 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 、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 -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 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 )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 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 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