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吧 >工作计划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6篇

仔细编写的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一份具备启发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美篇吧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6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四)迁移运用

(五)系统概括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

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__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有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15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13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七、教学预测:

本节课内容较多尤其是辅助线的几种作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有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出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篇2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2、实际应用型3、方法多变型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对“代数和”加以体会)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

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发现法: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給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45+(-23)2、9-(-5)

3、-28-(-37)4、(-13)+0

5、(-29)+(-31)6、(-16)-(-12)-24-(-18)7、1.6-(-1.2)-2.58、(-42)+57+(-84)+(-23)

从四排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板演6、7、8、题。

通过比赛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评判,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要有信心,要有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加深了印象,这符合教学论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新知探索:

1、出示引例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高度变化记作

上升4.5千米+4.5千米

下降3.2千米-3.2千米

上升1.1千米+1.1千米

下降1.4千米-1.4千米

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

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①4.5+(-3.2)+1.1+(-1.4)②4.5-3.2+1.1-1.4

=1.3+1.1+(-1.4)=1.3+1.1-1.4

=2.4+(-1.4)=2.4-1.4

=1千米=1千米

教师随之提出问题:比较以上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代数和“的含义。这里不要求出现“代数和”的名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

3.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一 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增强数学素养,用数 学的眼光看世界.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极差、方差或标准差的概念,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刻画数量离散程度的几个统计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会判断这组数据的稳定性 .

●教学难点

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

当我们为加入“wto”而欣喜若狂的时刻,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 一批规格为75 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

[生](1)根据20只鸡腿在图中的分布情况,可知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分别为75 g.

(2)设甲、乙两厂被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 甲, 乙,根据给出的数据,得

甲=75+ [ 0-1-1+ 1-2+1+0+2+2-1-1+0+0+1-2+1-2+3+2-3]=75+ ×0=75(g)

乙=75+ [0+3-3+2-1+0-2+4-3+ 0+5-4+1+2-2+3-4+1-2+0]=75+ ×0=75(g)

(3) 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78 g,最小值是72 g,它们相差78-72=6 g;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80 g,最小值是71 g,它们相差80-71=9(g).

(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我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甲厂的鸡腿,因为甲厂鸡腿规格比较稳定,在75 g左右摆动幅度较小.

[师]很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平均值一样,这里我们也关心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人们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值”即“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从上图也能很直观地观察出:甲厂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比乙厂相对于“平均水平” 的偏离程度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几个量.

Ⅱ.讲授新课

[师]在上面几个问题中,你认为哪一个数值是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呢?

[生]我认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反映数据离 散程度的'一个量.

[师]很正确.我们把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 最小数据的差叫极差.而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生](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

丙= [75×2+74×4+73×2+72×3+76×3+77×3+78×2+79]=75.1(g)

极差为:79-72=7(g)

[生]在第(2)问中,我认为可以用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刻画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

甲厂20只鸡 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

(75-75)+(74-75)+(74-75)+(76-75)+(73-75)+(76-75)+(75-75)+(77-75)+(77-75)+(74-75)+(74-75)+(75-75)+(75-75)+(76-75)+ (73-75)+(76-75)+(73-75)+(78-75)+(77-75)+(72-75)

=0-1-1+1-2+1+0+2+2-1-1+0 +0+1-2+1-2+3+2-3=0;

丙厂20只鸡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

(75-75.1)+(75-75.1)+(74- 75.1)+(74-75.1)+(74-75.1)+(74-75.1)+(73-75.1)+(73-75.1)+(72-75.1)+(72-75.1)+(72-75.1)+(76-75.1)+(76-75.1)+(76-75.1)+(77-75.1) +(77-75.1)+(77-75.1)+(78-75.1)+(78-75.1)+(79-75.1)=0

由此可知不能用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 的波动大小.

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刻画.

其中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2= [(x1- )2+(x2- )2+…+(xn- )2]

其中 是x1,x2,…,xn的平均数,s2是 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生]为什么方差概念中要除以数据个数呢?

[师]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印象.

由此我们知道: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生]极差还比较容易算出.而方差、标准差算起来就麻烦多了.

[师]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它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其大体步骤是 ;进入统计计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就可得出标准差.

同学们可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探 索计算标准差的具体操作

计算器一般不具有求方差的功能,可以先求出标准差,再平方即可求出方差.

[生]s甲2= [02+1+1+1+4+1+0+4+4+1+1+1+4+1+4+9+4+9]= ×50= =2.5;

s丙2= [0.12+0.12+1.12×4+2.12×2+3.12×3+0.92×3+1.92×3+2.92×2+3.9]= ×76 .49=3.82.

因为s甲2<s丙2.

所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我认为甲厂的产品更符合要求.

Ⅲ.随堂练习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 ,我们着重学习:对于一组数据,有时只知道它的平均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它的波动大小;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不止一种,最常用的极差、方差、标准差;方差 和标准差既有联系 ,也有区别.

Ⅴ.课后作业

Ⅵ.活动与探究

甲、乙两名学生进行射击练习,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将射击结果作统计分析如下:

(1)请你填上表中乙学生的相关数据;

(2)根据你所学的统计数知识,利用上述某些数据评价甲、乙两人的射击水平.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篇5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安排1课时讲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学中引用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种种生活中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影子在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习的兴趣。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不同时刻物体影子的变化,亲自感受变化的情况,再通过教师讲授逐步加深对投影相关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知道平行投影、正投影的含义;

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的特征;

知道在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想象、实践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探索不同时刻不同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影子长的比等于物体高度的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论研究自然现象,引发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增进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平行投影的认识进行物体与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自己总结出一些结论。

一、创设情景

问题1:

师:请看这幅图片,哪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陈述: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动。以此来显示时刻。(看下图)

设疑激趣:利用古代显示时刻的物体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引出课题

问题2:

师:太阳光可看成平行的直线,在阳光下,我们经常看见物体的影子,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下面我们来看几副图片:(幻灯显示)

(1) (2) (3)

上面的三幅图是在我国北方某地某天上午不同时刻的同一位置拍摄的,请根据树的影子,判断拍摄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生:通过这几天观察,如果上午观察物体的影子,都是逐渐变短的一个过程,所以拍摄的先后顺序是:(3)→(2)→(1)。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但是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呢?

生:上午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逐渐升高,这里我们把太阳光线看成平行的直线,根据以前我们学过的几何知识,通过画图,显而易见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逐渐变短的。

师:回答的很好;根据上面的总结,我们观看下面的图片,观察有什么变化?

在我国北方地区,人们居住的房屋窗户大多是朝南的,中午某时刻室内的窗影在一年四季里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生:夏天的时候影子是最短的,冬天是最长的,春秋次之。

活动:学生有丰富的关于影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结合经验想象自己的影子从早到晚是如何变化的(包括大小和方向)?并叫三个学生代表太阳、物体、影子,模拟太阳东升西落。得出结论:大——小——大;西——北偏西——正北——北偏东——东。

教师总结: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面上留下它的影子,这种现象就是投影(projection)。

太阳的光线可看做平行线的,像这样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所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光线是投影线,地面或墙面是投影面。

如上图,用一束平行光线竖直照射水平放置的三角尺上,投影线、三角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是平行投影。在这种平行投影中,光线是竖直照射在水平面上的。像这种平行投影又叫做正投影。

现在大家对投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看下面这个图形,思考问题:[

如图,正方体正面(r面)在v面上的正投影 。

1.r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r面相对的面的在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2.q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与q面相对的面的正投影是什么图形?

3.p面及与它相对的面的正投影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相应回答上面的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投影的相关概念,也观看了许多投影的图片,那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1)一个物体的正投影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

(2)点、线段和多边形的正投影可能分别是什么图形?

第一问显而易见,教师可以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第二问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观看,回答问题。(参看课件:点、线、面的投影)

师生互动:

例:旗杆直立在a处,它的平行投影如图所示。

(1)请画出小明站在b处时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说明你这样画的理由。

(2)如果小明站在c处,请画出他的投影(用线段表示),并比较小明站在b、c两处投影的长短。

(3)旗杆的高度与它投影长的比和小明的身高与他投影长的比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这道例题,教师再进行讲解。

教师总结:一般地,两个直立于地面的物体在阳光下的投影,或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物体、他们的平行投影及过物体顶端的投影线,分别组成直角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练习

1.大致说出我国北方的确一天中(早晨、中午、傍晚),人在阳光下的投影的方向和长短。

2.下图是一棵大树在阳光下的投影,请画出另一棵树的投影(用线段表示)。

3.结合地理知识,谈谈在我国哪些地区会有太阳直射现象。这时人的投影是什么样的?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平行投影

一、导入 平行投影

问题1: 正投影

二、新授 例:

问题2:

三、练习

投影:

四、总结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在“演示操作验证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

1、操作:

请每位同学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出现哪些情况?

2、分类:根据学生想象,出示下图(网格):

师:老师课前也绘制了这样6幅图,想一想,按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你可以分成哪几类?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3、讨论交流,揭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小结:

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可能存在其他的位置关系吗?

板书:

相交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不相交

二、探究一:垂直

1、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的特点。

师:首先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这一情况。

师:平面内直线a和直线b相交与点o,已知1=60,谁能马上求出2、3、4的度数?你是怎么想的?

2、平面内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提问:这4个角的度数有什么特点?固定点o,旋转后,情况还是一样吗?

(旋转至垂直)

师:现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了。继续旋转呢?

除了相交成直角以外,其余的情况,都是任意相交的。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不相交

3、练习:

下列图形中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1 ○2 ○3

4、揭示概念。(媒体出示)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5、平面图形中的垂直现象。

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直角?在图上用直角记号标出。哪些线段互相垂直?用垂直符号表示。

○1 ○2 ○3

记作: 记作: 记作:

6、动手操作。

三、探究二:平行

1、提问:长方形中,如果把相对的两条边无限延长,是否会在某一点相交?

2、揭示概念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平行

3、平面图中的平行现象

4、练习

(1)说说下列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哪些互相平行?

将图2改为:

提问:e和f还平行吗?

将图2改为:

当角1等于角2时,e和f还平行吗?

(2)渗透“同一”平面观念

长方体中,这两条棱相交吗?那么他们平行吗?

板书: 任意相交

相交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成直角 垂直

不相交 平行

四、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

1、举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设计成“垂直”或者“平行”?

五、课堂总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培训研修心得体会7篇

初中数学工作工作计划7篇

初中数学工作计划模板5篇

初中数学90培训心得体会5篇

初中数学教师个人研修总结5篇

初中数学教师研修总结8篇

初中数学课标心得体会7篇

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个人总结7篇

初中数学教师个人总结参考5篇

初中数学工作计划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730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