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的重要反思,有意识地总结心得,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成熟和稳重,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书读书心得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教书读书心得篇1
淡雅的封面、兰竹的幽香吸引了我,让我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选中了它——《不做教书匠》。拜读之后,感受颇深,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
还记得踏上工作岗位时我的目标是:“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要在年级中名列前茅,这样才对得起所教的学生、对得起家长,这样才是一位好教师。”于是就朝着这样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着,这时我的一位恩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如果只从考试的角度组织教学,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则对不起终生为业的教育。这样的教师至多只能算是一名优秀的教书匠。”我茫然了,那怎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呢?这本书里作者用清晰的笔触将社会转型期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指出来,其中的每一个事例、每一个建议,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原形。也许是心灵效应,我一遍又一遍的品味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其中,《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一章中《教育,从小事做起》一文,使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教育无小事,正是细节,使真正的教育进入了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细节决定成败,“小事”终成就“大事”。认真教书一辈子,哪怕起初你只有一杯水,到后来,一定会有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这样教一辈子书,即使起初是不纯粹、有杂质的,到后来,也一定会清澈起来,纯净起来,永远能在世俗之中,保持着世俗之外的超脱
文中说,说到底,一个人的成功,固有的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其他方面起85%的作用。年轻的你一定要注意发展这个85%。这个85%里至少含有责任感、工作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和习惯。
所以,我们要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里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
在我们的意识中,教书匠总是板着脸、苛刻严厉、毫无生气的那种,有时在我心情不好、对学生训话时也总是板着脸,这样看自己,我不就是一名教书匠吗?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当学生离开校园后,再与他们谈心交流时,在他的记忆深处不是你教给他的一个解题方法、一篇课文,恰恰是你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
教书读书心得篇2
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推荐我们看一本书《不跪着教书》。一开始我感到非常好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还没完全内化,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原来“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随波逐流。书中有一段话一直萦绕在我耳畔——“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我要多思考,最实用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汲取教育智慧。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思考、教育活力、教育创新,一句话: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该是一个教师终生的姿态。
教书读书心得篇3
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管建刚,最初想读这本书,是被书名吸引,待读了之后,却被书中的内容深深打动。
这本书的作者管建刚是一位很特别的老师,他用一副对联来谈自己“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也或许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才成就了独特的管建刚老师。
当然,喜欢读这本书,不仅是因为管建刚老师的这份与众不同,更主要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带给我很多启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让我有了更多新的感悟。
就拿其中一节——《教育,从小事做起》来说,我深有同感。文中说: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林林总总,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等着我们去做的都是这些小事。例如: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一看学生是否都到齐了,如果有谁没有来,又是什么原因?家庭作业谁没有写完,又是为什么?课间时学生吵架了,需要去调解等等。虽然都是些小事,但这些小事正是我们教师工作的日常,而通过这些日常的小事来教育学生,就是我们的工作。
书中还谈到这么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只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也不管这份工作与你的期望有多大的差距,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读到这儿,我还有些庆幸,幸亏我是一个握紧手中麦穗的'人,踏踏实实地工作,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现在拥有的才会不怨天尤人,才会觉得快乐。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真正明了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说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正如同样的匠人,一个说在工作,一个说在建房子,第三个说自己在盖教堂。如此看来,第三人就不仅仅是匠人了,同理,有如此胸怀的老师也不是教书匠了。
最后,我想说,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宽容,更要爱他们,不仅关注他们的知识学习与储备,更要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做教书匠,就做一个辛勤的园丁吧!相信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如同一朵朵小花,即便经受风雨侵袭,也会有怒放的一天,就让我们期待那春暖花开的日子吧!
教书读书心得篇4
沉浸在管老师那掷地有声的文字里,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俯首沉思,时而感慨不已。管老师的叙述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经历都似曾相识。虽然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的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的入岗培训书”,但是读过之后就会感觉这本书适合于每一个年龄段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在书中谈到这个故事:有位哲学家让弟子们在麦田里行走,并摘下一颗最大的麦穗,前提是只许进不许退。结果,当哲学家说“时间到了”的时候,很多弟子两手空空。因为他们总在比较中,总以为前面的机会还很多,没有必要过早决定,于是一次次的错失良机。直到此时,弟子们才恍然大悟:人要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穗,就有把眼前的那个握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懂。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也许很多老师都和管老师一样是为了户口、为了事业单位的稳定等多种原因报考了师范,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既然现在你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排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目前的工作中。
这是对学生、家长负责的.表现,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心中的唯一交付到你手中,把一家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你就更应该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告诉自己要倾其所能,努力做到问心无愧。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一本书,可以是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当之无愧。
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教书读书心得篇5
当我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之后,找不到一个词语形容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浑浑噩噩,一直徘徊在教育的路口,不知如何去走好教育这条路,直到那天拿到了这本管建刚老师著的《不做教书匠》,犹如春日里吹来的一缕清风,慢慢吹散我心中的迷雾。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别致的封面,一双被岁月磨练的眼睛紧紧注视着我,眼神里透漏着不同寻常的睿智,我明白他是有话要对我说: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奋斗感、有专业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老师。在心里我偷偷的问自己:这些,我有吗?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我想这里也许有我想要的答案,在这里也许会找到那把通往成功的钥匙。
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管老师这些丰富人生的经历,让他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和幸福,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再谈经论道的同时,也再为你答疑解惑,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年轻教师的殷切希望,那一行行文字敲击着年轻教师的内心深处,似乎每个句子拿出来都能当作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让人读来如沐春风,醍醐灌顶。
之前的我就如管老师所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并非是从填志愿的那一刻起,就对教育充满神圣的情感,更多的是父母之言,更多的是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但是当我走上三尺讲台,凝视着那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才发觉“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你的责任是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它关乎心灵,关乎生命,关乎成长,你的专业素养和言行举止将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影响,而不是上完课就甩手一走,敷衍了事,不是做一些与为人师表背道而驰的事,更不是靠教育去追求“物质经济”,这一点管老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大亨,那么我真诚的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教师的工资低,责任大,感觉不到幸福感,其实是这样的“当你投入地工作时,你才会感受这份工作上的意义和乐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会觉得恋人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是啊,幸福感来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幸福感来自自身平和的心态,幸福感来自在自身的专业成长,教育就是有意义的快乐,有价值的幸福。
泰戈尔诗曰:“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这道出了人生的超然境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在于其留给人们的自然流畅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真诚激励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教育的使命,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扶蔚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它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它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的好教师,读了之后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不做教书匠,我愿意在自己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对得起这些孩子,对得起这份光荣的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希望几年之后的我,回首这条路上的点点滴滴,我依然可以大声的喊出:做一名老师,我骄傲!
教书读书心得篇6
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应该多读书,特别是有益于我们教师发展的书籍。《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是这个学期学校要求人必读的校本教研培训教材,通过阅读收获颇多,感触较深,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本书作者:管建刚,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xx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指引、激励着广大教师。里面对教师的心理分析很有道理,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阅读《不做教书匠》
1、使我深刻理解了教师应当具有心灵的力量。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成为质疑问难的场所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2、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要有一份责任感。教师应有启发学生思想,引领学生感情的素养。今天的教师可以只有一杯水,但是必须懂得如何教会学生取水,带着责任心走进课室,走上讲台,让孩子们在你的点拨下受到启发,从而步入知识的殿堂。
3、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教师要不断地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才有生产的本钱;教师只有让肚中之货日趋壮大,才有生命的产生,才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本书,一面镜子。《不做教书匠》,就是我们大家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教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的时候,别忘了捧起它;当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停止不前的时候,别忘了照照它。我想,它会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使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管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应努力成为一个胸怀大志的有方向感,有约束感,有责任感,有上进感,有专业感,有奋斗感,有亲和感,有智慧感的教育者。
人生在世,正如管老师所说:一个人的活法有很多种,归根到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告别了“富贵立身”,那么要做到“精神立身”,唯有“握紧自己手中的麦穗”,明白自己是干什么,这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方向感。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书中八个篇章给我们指明了成功教师的八个目标:“做一个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个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个有责任感 的教师、做一个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个有奋斗感的教 师、做一个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个有智慧感的教师”。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深深地感动了我。
教育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有智慧,在第八章“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中,管老师提到:不管做什么工作,机械性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出成绩来,机械的结果只是使工作越发无聊,人生越发混沌。不管什么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来,请用上你的智慧。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这本书像一个知己、一个老朋友,他慢慢给你阐述一些道理,让你从阐述中明白那个浅显的道理,通俗易懂,而且很容易被同行们所接受。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书不再是我们唯一的标准,育人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教学专家,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做教书匠,无论今后会怎样,我都会善待我的`教育,善待我的生命。
最后,我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是多么美好的希望,相信也是我们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望。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集体要求研读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多。心中时常充盈着阅读的快乐!为了更好地搞好教育,我必须多读名著,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这是对学生负责最好的方式。要让学生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以自觉的阅读行动去感染学生,把读书的快乐带给学生,使孩子自觉读书,让读书成为师生共同的良好习惯!
多一点微笑,多一些宽容
管老师说“教育在欣赏中微笑”,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好,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不快乐的人,绝不会是一名好教师,因为他缺乏热情和自信,冷漠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其实,满腹牢骚并不能改变什么。
老师每天要对自己的学生露出灿烂的笑容,不是成天板着脸。记得,我在书上看到《微笑给了谁》一文,文中的老师总是很严肃的表情,从来没在课上微笑过。一个学生非常讨厌这个老师上课。一次,老师的嘴角终于露出微笑,这个学生上课从此来劲了。尽管老师的微笑是给窗前走过的女朋友。试想,我们有多少老师在课堂上笑过,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笑过。很多老师都担心笑了会管不住学生,上课的纪律差。我以前也不给学生好脸色的,课堂的纪律不成问题,但学生学得很压抑,对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这几年,我在不断地改变自己。看了书后,我想,我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毕竟他们是孩子。我会给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宽容。
当学生在桌子底下做小动作时,我上课提醒一下,或一个眼神,或让他同桌回答问题,或到他身旁摸摸他的头,或来一句“你又在从事地下工作了”,这样也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听讲,又不会打乱课堂秩序。
做个快乐的教师吧!微笑着面对生活的所有赐予。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快乐!那么,就让我们把爱的火炬传递给学生,为爱插上翅膀,让爱在万顷碧波、蓝天白云间飞翔!
最后,我想用管老师在《不做教书匠》里的一段话结束自己的读后感。 “我们要使教育人生充满快乐,就一定要在工作中快乐起来;而要使自己的工作快乐起来,你就一定要投入与付出。”所谓“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向着我们心中理想的目标进军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