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写好心得体会才会让自己得到真正的收获,心得体会可以是从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的宝贵教训,有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1
前言在最近几年“儒学热”中,许多人都在鼓吹孔子的“正名”观念,并且对它进行了当代诠释。栾古兰在《试论孔子“正名”思想的背景与内涵》一文中指出:“以人为本。
孔子遵循的是“礼”之道,而不是刻板的道义,而“名”则是对此道之道的具体反映,它是一种遵循伦理道德和阶级划分的社会性的行为准则。
它以“正名”的方式,使阶级的规制得以建立,从而达到维护和稳定的社会治安的目的。去纠正与“名”相矛盾的“实”,使人人各司其职,无所抵触,无所逾越,进而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国家进步,也许这对于当今社会的构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评价》中,张晓芒和董华认为:
本文从在孔子的“正道”理念中,“正道以治”理念既是“正道而治”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正道而治之”理念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一种“真道”与“仁道”的有机结合。
在“正道”上,求真的是对“逻辑真”的追寻,而在“善道”上,则是对“伦理真”的追寻。孔子“正名”的“逻辑学”具有明显的伦理取向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对于当今世界建立理性的“世界”的交流,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时代意义。
?试论孔子正名观的精神阶梯价值》中,王玲娟和田文国认为:
无论从古今中外来看,孔子的“正名观”都有着一种从个体到群体,甚至从民族到民族都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天平”。
站在“公正”的角度,个体就能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内在和外在行为,合理地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一个民族可以合理地推行各项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家”的理想圈。
本文作者以为,孔子“正名”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阶级制度,它并不适合于战国后期,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对阶级制度颇有争议的现代,孔子的“正名”也无法成为我们这个时期的一剂“药方”。
“正名”一词出自《论语·子路》,从秦代到清代,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大体可划分为“正百事通”与“正王位”两种类型。自汉代到宋代,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为统一,主要是由马融在《百事通》一书中提出的。
魏何晏、梁皇侃、南宋的《论语义疏》、南宋的《论语注疏》都是从这一点出发,对《论语集解》、宋代的《孟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宋明以下,程子、朱熹等人提出的“正太子说”,已成为主流。
除了朱熹所著的《论语集注》之外,清代刘宝楠所著的《论语正义》和程树德所著的《论语集释》都是以这一观点为依据的。直到现代,一些对《论语》进行解释的著名著作似乎也没有脱离这两种学说的范畴。
《论语别裁》中说道:“从字面上来说,所谓的名字,其实就是一种明确的想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也可以说,把这种对逻辑思维的清晰区分,称为“理顺”。
在《论语》中,只有《子路》是孔子对“正名”进行了最直观、最具体、的说明。子路曰:"卫大人待我以治国,我之子奚先?"子路曰:"岂不是也要立一个名字吗?"奚其正?”而君子之所不能及,则是其所能及。
名不副实,言不由衷;言不副者,事不关己,事不宜迟,礼器不宜于行。不能用礼,就不能用刑;刑不正,百姓不知所措。是以,君之名者,其所能为之。一诺千金。”
从这一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子路向孔子请教的是怎样才能“为政”,可见孔子“正名”的理念,基本上是从政治学角度出发的。
在《论语》中,孔子对政事的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孔子对齐景公的回答,则是《颜渊篇》中最符合“正名”二字的一句:“君、臣、父、子。”而且,《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一点。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国事。孔子日曰:「治天下。」子帅刚直不阿,谁能不刚直不阿?(《论语·颜渊篇》)在此,孔子对季康子提出了“帅以正”,要他尽一国之君之职,也就是为君之君,其用意不言而喻。《八佾篇》之中,有三个地方,都提到了季氏违背了君王与臣民之间的礼仪,这让他很是无法理解。
孔子对季氏曰:「在庭院中跳舞,但不能忍受。」
这三个人的名字都叫《雍》。子曰:“相维辟公,君王无所不用其极,奚以三殿为其所用?”
泰山上的季氏之行。子曰:“女子何能为人?”日曰:“不能。”有句话说得好,泰山之于林放乎。”
孔子提出“正名”之说,其本质在于试图还原西周以来的父权等级制度。他对宗法的渴望,从《论语》中的许多文字可以看出:“周而复始,其人之道也!”(《八佾篇》)子曰:“我从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梦到周公了。”(《述而篇》)“德,可以说是最好的了。”
自从周公出兵,周王就开始对各大势力进行册封,而各大势力也开始“以藩屏周”,真正意义上来说,各大势力都是以藩镇为主,将各大势力分割开来。
孔子相信,战国时代各强国之争,其根源在于“君不君、臣不臣”,也就是所谓的“名分”之争。于是,他将西周宗王朝作为自己的政体,提倡明君,重振“君临四海,”的格局,让整个世界都变得统一起来,同时也让礼仪和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孔子关于“正名”的观点,在《论语》中,其实质是上述的几个政治性问题。然而,《论语·雍也篇》中却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道!太好了!”这一点,也一直被视为孔子“正名”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就是“理清一切事物的名字”。
孔子“正名”之说,固然是从政治角度来说,但从“名”的一般社会现状来考虑,此为“名”也并无过分之处。
孔子提出“正名”说,正是由于认识到了从周代开始,父权阶级制度瓦解,才使得周代出现了如此大的动乱局面,而且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重建父权阶级制度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因此,我们对于孔子“正名”的主张,往往表示出一种同病相怜,甚或高唱颂歌的心态。但从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来看,孔子“正名”的理念,在那个时代是不适合的。
然而,在这个时代,建立在这个时代之上的父权制度已经不复存在,而建立在这个时代之上的“礼”与“乐”,在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但孔子对此并未充分意识到,因而无法通过“正名”来拯救战国时期的局面。
在战国时代,诸强相争,王道衰微的情况下,仅凭“正名”之说是行不通的。在这个权力至上的时代,唯有以绝对的力量,来掌控国家,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争霸。
孔子在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思考后,所提的“正名”之言与方法,正是他在此基础上所提的。若说周朝的立国根基仍存,孔子则不失为一剂“良方”。
孔子推崇君主专制下的稳固阶级,从而营造出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认为,在战国时期,处于一个政治秩序错综复杂的时期,孔子之所以有这种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孔子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论语·季氏篇》就是这么说的:
孔子日:“凡有道者,必有礼,必有武;当这个世界没有了道德的时候,就会有君王来统治这个世界。从诸王而出,十世无双;从博士起,五世希未有过;与君共守一国之旨意,三世希莫有闪失。世间尚有大道,而非君臣之治。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正义,那么所有的人都不会反对。”
《礼》中的“诸侯之制”和“侍从之臣服于君王”就是这一时期的现实反映。要扭转局势,谈何容易?
因此,“明知其不可行而为之”这句话,不但是别人对孔子的一句中肯的话,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对那个时代已经无法再维持森严的父权阶级制度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乱世”,但这并不代表着“乱世”就是落后,相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革与进步。这是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准备的探索期。
最后,大秦统一了整个世界,实行了君主制度,并由郡县制度取代了分封制,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孔子则强调,当务之急是要重振西周的父权等级制度。
“正名”,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孔子拯救天下苍生的正义之道,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限制,使得“正名”必然与历史脱节,成为一种空想,一种忽视了时代的发展。
三胡适在他的《先秦名学史》一书中写道:
我深信,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摆脱儒家思想对道义、理念的束缚。要使儒家思想获得自由,仅靠大量引进的西方哲理是不够的,只有使儒家思想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才行。
胡适对儒家“在它的环境里的位置”作了这样的说明:
儒家学说,一度不过是中国众多对立的流派之一,所以,如果不能认为儒家学说是唯一的精神、道德、哲学和权威的来源,而是一种光辉璀璨的哲学星星上的一粒星星的话,儒家学说的废除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胡适的这一篇文章,恰恰是对当前中国社会“儒学热”状况的一种反映。一些学者在阐释“正名”的时候,曾提出“孔子”的“正”对于当今的世界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然而,孔子“正”的目标却指向了“重启”,那么,它对于倡导“众生平等”的当今世界,又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孔子看着眼前的事实,思考着周朝,试图让这个世界回归到男尊女卑的时代,以求安定,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此一论断与其所处的时代发展轨迹相背离。这样的实践常常使人对真实的世界产生误解,怀疑在时代的世界中,仍然存在着一种男尊女卑的制度。
但现在,很明显,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孔子“正名”的观念,带有明显的周代等级制度色彩。我想知道,在今天的中国,什么才是君主?什么是臣子?就算是父子,也应该是平起平坐的。
我们是一个人人平等,民主,法治的国家,没有什么阶级观念,不管是中国的多党合作,或者是西方的一党制,两党制,或者是多党制,都是为了广大民众的福祉而努力。
与人治理的等级制度相比较,它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它还不够完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这一目的一直都是当今时代的人所追求的,也是整个社会发展所要实现的。
结尾部分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确实要建立一种优良的文化观来成为我们的一种精神支柱,但是,这种价值观念是要在我们对优良文化传统进行深入地探讨,来寻求并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仅仅利用好这些优良传统来炒冷饭。
而且,什么是“优良的传统”,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把它用在当代的一些价值观念上,那是不明智的。
参考文献1.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评价
2.试论孔予正名观的精神阶梯价值
3.论语新解
4.论语今读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2
培养内高学生正能量方法探讨
— 高一(14)班德育工作总结
摘要:内高新生年龄偏小,第一次出远门外地就读,刚来难免想家,家长也想孩子,又无法关心照顾。作为班主任,需要搭建起家长和孩子们的桥梁,让家长感到把孩子放在内地,深感放心。让孩子们感到每日的学习生活,充实快乐。本文就是摘录内高孩子们成长日记的几个小片段,陈述了作为班主任如何引导孩子们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以及如何在他们的心里埋下远大理想抱负的种子,让他们每天的学习积极主动、勤思善问、劲头十足。就像那新栽的小树,经过辛勤浇灌,逐渐在枝繁叶茂。成长的速度因距离的遥远忽然间都已变成了懂事的大青年。这群孩子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和现在相比,感觉是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劲头更足,班级荣誉感更强,而且富有感恩之心。
关键词:目标理想;联系实际;自律自尊;亲近自然;自信阳光
转眼和内高这帮孩子们相处已经四个月的时间了,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的表现的确优秀无比,从早到晚,在我眼中一个个笑容满脸,天真活泼、礼貌懂事、勤学好问、能力超强。我依然记得第一天去火车站接他们的大巴车上,同学们得知我是他们的班主任时,哈萨克族的叶尔布拉提·江阿勒克同学问我的第一句话竟是我会不会打他们。我当时心中一阵难受,看来这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少挨过揍。或者说他们经历过的严格管理,让他们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内高班学习。其实从得知被安排担任内高新生班主任以来,就开始思考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全班46位同学,其中男生17人;女生29人;维吾尔族同学23人;汉族同学11人;锡伯族1人;回族5人;哈萨克族3人;东乡族1人;柯尔克孜族2人;共七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全新的大家庭。九月份出生的有回族的马福萱同学、艾热西啶·阿卜杜外力、阿依达娜·艾尔肯、穆再排尔·玉苏普江、麦麦提努尔·依斯拉穆江、热娜·穆海麦提、塞比热·艾麦尔七位同学,前四位同学生日来校前在家中已过,还有一位在途中度过,热娜·穆海麦提是9月22日抵达学校的那天,学校食堂师傅为其特做了一份生日鸡蛋面;马合江·波拉提同学的生日是国庆节,和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同乐,另外还有:汉族的宋晶睿同学、哈萨克族的阿依森巴特·百克泰同学、回族的马羚钰同学。11月份有魏心茹同学、古丽排日·麦合木提、何佳荟三位同学;12月份有徐潇赟、帕提麦、张妍、阿丽米热四位同学;一月份的同学就更集中了:马世杰、甘嘉欣、帕力旦木·阿卜莱提、王忆、伊力扎提·阿不都沙拉木、张家豪、艾克帕尔·肉孜江、王雅芸。加在一起共十位同学,还有两组生日重合的,算上simon和cynthia两位同学,共有三组。班级不大,人虽不多。但这种巧合的机会倒是不少,的确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不论是哪位同学过生日,我都会用课堂上所学的英语为其设计一种独特的祝福贺卡配上一把打开智慧的小金钥匙,再让食堂师傅准备一碗鸡蛋面,同学们一起唱首生日快乐歌,分享一块甜点心。其实,不论是哪个同学的生日,带给我们的是大家的开心。从迎接他们时第一面相识,到今天写这篇文章已过去117天,看到孩子们从开始的拘谨表现到如今的自信开朗。感觉他们的身上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每天有条不紊紧张而有序的学习,工整的书写、流畅的背诵,到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每天流水账式的记录中,摘取了一些感觉有意义的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怀揣梦想、奋力前行
首先以年级高一新生成长手册为引领,找准自己前行的方向,学会自我管理,让每位同学根据各自能力选择为班级担任各种服务角色:除了班委、各科课代表、小组长、宿舍长、学生会成员、自管会成员,还设置了灯光师、投影总管、卫生督察员、医护药剂师、活动摄影师、快递登记干事、班会主题设计师、板报策划等,人人为班级作贡献,做到按时就寝、齐全就餐、准时进班、专心听课、认真书写、时刻保持教室安静、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整齐跑操,干净内务。七个民族46位同学拧成一股绳,个个富有担当,有着积极向上的活力,使班集体时刻充满着正能量。班级以展翅翱翔的雄鹰作为图腾,来象征班魂。同时结合教学部制定的学习生命共同体考核目标以及学生会团委国旗下讲话的号召,结合中国梦的愿景和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曾用黎巴嫩先哲纪伯伦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没有梦想,生命的确很黑暗;如果没有知识,所有梦想都不见;如果没有工作,所有知识都枉然;如果没有爱,所有工作都空谈。让同学们埋下梦想的种子。不仅将其记在脑中,更是落实在行动中。为了实现各自的梦想,对自己的要求时刻按照梁晓声先生曾经说过的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来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态度从被动变为主动。有着“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习劲头,同学们都确立了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名牌大学的梦想,并立下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及世界和平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李亚琪同学这样分享她的目标说将来她想成为一名设计师,三年后要学习建筑,东南大学是她的选择。她想为人们设计特别好的房子,她认为住在漂亮的房子里是幸福的,人们住在那里,脸上的微笑会让她感到满足。现在,需要提高绘画和想象能力。而且必须学好数学。她擅长数学,经常认真听老师讲课,做笔记、复习知识,也许有时会遇到困难,但能克服它。并坚信她的梦想定会成真。这是她的一个小梦想,将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它!三年后,定会为自己感到骄傲。艾克帕尔·肉孜江同学的理想大学是北京大学,在全疫情防控国大会战期间与病毒作斗争的医生们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觉作为医生救死扶伤、使命光荣,要好好学习,确定长大也要当一名医生的理想。伊力扎提·阿不都沙拉木同学的目标也是北京大学,他从初中开始向往去北京上大学,想学的专业是法医专业,可能是受到一些相关书籍的影响,初中就想到法医这个神奇的职业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去北京追星,有个让你在黑夜中找到方向,明确目标的人,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有了目标,才有了奋斗的方向,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麻晶玉同学的目标大学是历史悠久有足够文化底蕴的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厦门大学的校训,成了她的目标,但同时也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每天从小事做起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课前认真预习,课后认真复习,同时也要积极的帮助其他同学,不论实在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应该尽己所能。付出努力,你才能有所回报!伊马木·艾麦提同学的理想是长大后想从事研究历史。通过研究历史更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艾热西啶·阿卜杜外力同学的理想是当一名警察,理想的大学是上海交通大学,因为警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要当警察为老百姓做好事。所以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下课好好复习,不懒床,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习惯。甘嘉欣同学的理想大学是上海交通大学,今后做到早睡早起,上课认真听讲,有不会的问题问老师,作业认真完成,同时,还要坚持锻炼,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大学之后打算做一名医生,这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父母为了自己身上留下了许多病,哪怕仅仅为了父母也一定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来实现梦想。马世杰同学的梦想大学是西安交大,想当一名金融投资人,等等不一一列举。同学们个个目标明确、斗志昂扬,劲头十足,从点滴小事做起,关心帮助同学、自觉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独立完成功课、保护好环境卫生、节约每一粒粮食开始、参加体育锻炼,使每天的生活都十分精彩、充实,而且感到学校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总是结合实际,将英语当成一份调味剂,通过语言美来提升同学们的鉴赏能力。结合新教材中出现的英文名字,分别用上去。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对知识的吸收和领悟,就如同身临其境。对创设英语教学的环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把英语当成工具,在日常使用中来学习,把同学们所学的语文诗歌及古文都提供了英语版本。从一开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的《登高》、《诗经·周南·芣苢》,到古文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国风·邶风·静女》。每天带着同学们从抒情背诵到英语朗读,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壮志豪情。同学们从枯燥的学习中感受到一种新鲜感。通过所学知识,明白做人道理,同时对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有了助力,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往往我们所学的知识总是和实际脱钩,而我们现用的英语新教材中的内容,拉近了我们与生活的距离。几乎就是讲身边事,同时指导我们如何去做,堪称教科书中的典范。卡地热亚·艾力克木同学认为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课,跟着老师思维走,就很容易听懂。而且是对老师的尊重。只要老师在前面讲话,所有同学都要把身子坐正,眼睛看着老师,认真听讲,使整个班级听课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同学们的认真态度其实一直在感动着我,对于英语结合课本联系实际的应用,同学们驾轻就熟,有关知识点的讲解和拓展,一点就透。听得专心、记得认真。一丝不苟、稳扎稳打、齐心前行,没有一个掉队。列举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an ankle injury meant she missed the opportunity to run in the qualifying heat. 脚踝受伤使她失去了参加跑步资格赛的机会。张妍同学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她的脚踝前几天扭伤,青一块,紫一块。对于to run in the qualifying heat,也就是我们运动会参加预选赛。第三单元的主题的就是和睦共处;新教材的编写紧扣我们的生活。文中的每一句几乎都是我们人生的引领和指导。从第一单元开头的引用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本单元引用美国作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关于友谊的名言:友谊之光环,不在于张开之手臂,善意之笑容,交往之乐趣;而在于当发现他人信任你并愿意将友谊托付给你时感到的精神鼓励。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与人相处的过程,当自己被信任时那种莫名感动,同学们来到内地学习,彼此之间相处也有了一段时间。深感信任的力量及所体会到的温暖。我们班身体虚弱的伊马木·艾麦提(daniel)同学、腿部骨质增生的宋晶睿(sharon)同学、还有下楼不小心扭伤了脚踝的张妍(maggie)同学,每天两操都坚持两圈都慢跑了下来。william同学家中寄来了好吃的,和班级同学分享,联系课文中的话就是he is a generous person.他是一位大方的人,我们要向他学习成为一个慷慨的人。同学们意志坚强、自信阳光、勤学好问、淳朴善良、礼貌待人,彼此之间友好相处,体现出很高的个人修养。
三、自律自尊、青春无悔
同学们每天约好按时起床,整理好内务就来到达楼下的小花园读书。来得早的同学,有的站在湖边诵读;有的走在油漆一新的小径上抒发豪情;有的站在小桥上看鱼翔浅底;待同学们全部到齐后,书声朗朗,伴随着湖中的喷泉激扬文字。然后再结队前往食堂就餐。有的同学餐盘旁有的放着讲义,有的放着笔记,有的是课本,吃饭的同时会不时看上一眼,都是点滴时间利用的典范。这群孩子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和现在相比,感觉是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劲头更足,班级荣誉感更强,而且富有感恩之心。就拿albert同学来说,读书时的那种执着的投入,背诵时那富有感染力的夸张,英文歌曲演唱时那潇洒大方的忘我表现,跑操时情不自禁带领全班喊出的响亮口号,每次看到他餐盘上堆积如山的美味佳肴,还会担心他吃不了而浪费掉,但最终被他一扫而光。对篮球有些痴迷的他,乒乓也是他的最爱,每天见缝插针,运动量超大,好在有同学帮忙,有时饭菜已为其装好,尽管仓促而至,却立马就能大块朵硕,且吃得还是十分悠闲,不像我用餐时那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和我一同用用餐的老师还没动筷,我这边几口下肚,却已离席。因为在我的心里无论如何,也要让家长看到孩子们一日三餐的场面,如同在他们身边一样。有的同学见镜头过来还会摆个pose,扮个怪脸啥的,让他们学会适应内地的生活方式。有些同学提出早晨要喝奶茶,学校食堂提供的却是酸奶。略有差异。但我和同学们的解释是,如果都要求和家乡一样,那我们还选择来内地求学干嘛!我们走出大美新疆不就是要体验多元文化吗!待以后出国深造,难道那西餐就不吃了吗!再说了,国家若是派我们到更加艰苦的地方去,在那极端条件下为了维持生命,不也得啃树皮、吃野菜吗!当然,现在说起来,吃野菜倒成了一种时尚。尽管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可粮食依然需要进口,但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还没有收刹的情况下,若是各国自保,而不能得到外援的情况下,不说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但至少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每日三餐吃饱而不浪费,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不过这一点,我们班同学们已做得非常好。每次我们的生活委员刘曦伦同学,监督十分到位,有的同学吃完后,还将餐盘亮给我看一下,干净得都不用去洗了。一日三餐,吃饱就好,不要挑食。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教工食堂都要好,更不用说比楼下普通班级学生的食堂了。多次提到的伊马木·艾麦提同学,身子比较虚弱的他,现在看起来精气神十足,而且参加集体活动,都十分卖力。好不容易一个月一次半天不到的休闲时间,有的同学却能做到不与手机为伴,多少同学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得靠制度来约束和监管,将这种非常有用的东西只能束之高阁。若是人人都能有叶尔布拉提·江阿勒克同学一样的毅力,有何难题不能攻破。不过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不待扬鞭自奋蹄,时刻跑在时间的前面。让十分优秀的他们显得稍有些拖拉。其实,从老师内心来讲,是多么希望同学们能睡到自然醒。说不上学习的效率会更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但生活在这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年代,谁又敢有半点怠慢!否则怎么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学校的栽培、父母以及老师的付出。看到每天有的同学来办公室问物理老师问题,我的心里会感到十分高兴。能学好物理的学生是最聪明的学生。每次升旗仪式上发言的主题,引导学生联想记忆。叶尔布拉提·江阿勒克同学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脑中竟然勾画出self-discipline and self-respect for youth without regret. 马世杰同学脑中也有印象,翻查着笔记,找到了discipline,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障。自由一定是以约束为前提。我们在校园中求知若渴,流下汗水,收获知识,养成自律。其实,我们从来到连高第一天开始,从小事做起。清晨,我们都很早起床,按时自习,作业也都认真写好,把功课做好温习;每节课前的充分准备,把笔记整理巩固,课堂上专心听讲。因为我们把英语教材第一页第一句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早已铭记在心,不仅每天跑操作为口号去喊,更是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行动中来。语文教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i once tried spending the whole day in thought, but i found it of less value than a moment of study.也早已用英语牢记在心,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用激情迎接日出,让朝阳为青春、为自律、为自强喝彩。总之,我们已把英语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同学们意识到“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坠暮年”的道理。
四、爬山观海、释放压力
所带班级内高学生不像本地孩子,每月都有一次和家人团聚的机会。除了每月一次外出购物,就很少外出的机会,除非生病去医院。所以,就想带走进大自然,释放压力。先是组织学生去爬离学校不远的西小山,他担心学校不会同意这个做法。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向民族部尹海生主任说明了情况后,重阳节带同学们一起登高过个中国传统重阳节,学生陪老师参加这项活动是敬老师,让老师身体健康;老师带同学们参加这项活动,是关心学生,希望同学们的学习步步高升。尹主任还是从大局出发,建议两个班一起外出活动,他又向分管内高的赵士波校长作了请示,充分肯定是一件好事,然后又帮忙和开发区联防保安大队联系,做好学生安全防护工作。并安排两位内派老师陪同照顾,同时建议最好能举着学校团委的大旗,前往活动地点。同学们就像出笼的鸟儿一样,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当时的天气也十分给力,不冷不热,回来的时候,天上的白云变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傍晚彩霞满天,映照着同学们略显疲倦的脸,却掩饰不住发自内心满足感。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没能在山顶聚齐后,围起来唱首歌,跳个舞。然后把带来好吃的东西分享一下。走在前面的同学一个劲跑,派来协同照顾的内派老师落在了最后。前后拉开太远,招呼到一起就很难。看到steven同学站在石柱上,但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一位能工巧匠。他折叠的工艺品,若是用木器或钢材做成样品,可以达到申遗的标准。bryant同学拍照时还坐在上面,其实就是一点水泥将其粘住而已,差点让我魂飞魄散;还有些同学只顾取景拍照,而没有注意到,再向前半步就是危险的边缘。尽管千叮咛万嘱咐,同学们的安全意识还是一点没有。不管怎么样,总算全部平安抵达校园。心头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特别感到满意的是我们有些同学随身带的垃圾袋,准备随时捡起路上及景点的垃圾。可刚创文明城市的美丽连云港到处都十分干净、卫生。我们的同学怎么刻意去找,都看不到半点垃圾的影子。不仅没有半点失望,反而对我们所生活的这座文明城市感到无比自豪。特别感谢park同学和george两位同学,将这面大旗时刻守护着,并在拍照的时候迅速展开,对拍出的照片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民族部尹海生主任时刻关注内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并请示赵校长,继续组织学生先去看海,再去北固山步行道,强身健体、舒缓压力,俯瞰美丽小镇的风景。尽管临近期中考,但也需要劳逸结合,全体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五、保持正念、潜能激发
大家都还一面不识之时,william同学就开始为班级做事,见面后,发现其浑厚的音质,在第一时间向团委潘书记积极引荐,进入学生会,当上志愿者。为班级为同学解决了很多难题,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最佳状态。他做事特立独行,见缝插针学习,有着高超的处事能力。我就是用这种一旦发现,哪位同学的思想抛锚,不专心,这位同学各方面优点、特长,就在我脑中盘旋。让我对他的一番有根有据的赞扬中将其心收回,很快将背诵任务拿下。再比如,我们的sharon同学腿部骨质增生,找我请假说明情况。其实,她这种情况,不跑都可以。和她分析了各方面情况后,感觉和身边同学相比,应该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大的运动量,体质才能发生根本性改观。何况一天两小圈慢跑只不过走个过场,远远满足不了同学们所需要的运动量。像我们班有些男生一有时间就去打打篮球、乒乓球等。就显得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学习效率特高、记忆能力超强。否则,上起课来就会感到困意十足,打不起精神。一番话,说得sharon同学立马领悟,本来是想提出少跑一圈的她,却说一定要坚持下来,还要自我施压,每天再增加些运动量,争取体质能有较大改善。其实,我们身边的daniel同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现在的他和刚入校门时相比,仅仅才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弱不禁风的他,现在虽说不上强健无比,至少和其他同学看不出有多大差别。这和对他一日三餐的要求,以及每天的运动有着极大的关系。若是当时按照体育老师对他的照顾,体育课不上,步也不跑。说不上,现在的体质就更差了。所以说大家面对问题要迎难而上,而不是避重就轻,寻求安逸。通过一段时间的启发向善的引导,感觉同学们都阳光向上,对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不是心存抱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以宽宏大量的心态给自己以安慰。就像william同学从饭菜中吃出了钢丝球刷上掉下来的钢丝,他如同获了大奖,感到自己如此幸运,上千同学中,这根小小钢丝却唯独青睐自己,降落到他的碗中,让一件烦心的事马上变成了一件开心的事,很快从郁闷的心情中走出来。由于他的正能量超强,发生在他身上的好事接连不断。提及作业书写,每次老师表扬的名单中都有他;上课回答问题,反应敏捷的同学也会有他;自律的典范,时刻不忘自己应该为其他同学做出榜样示范;宿舍检查总是第一个按时就寝,从不拖拉散漫;所负责的学生会工作,总是认真做好分配自己的任务;写给老师的感谢信,被作为样文在全班宣读;心目中的厦门大学是越来越清晰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
以上所列只是开学以来几点简单做法,其实,每天发生在同学们身上,由于内高学生因疫情开学较晚而没有参加军训,到校就上课,内务整理、卫生要求,就餐光盘,节约水电,一开始就学着去做,把班级、学校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见到洗手间长流水就主动把水龙头关掉,每天教室内的灯光随着阳光射进来,顺手按下开关已成为每日生活的常态。根据年级的要求不准将零食饮料带进教室,大家都能做到以身作则,共同执行。各人管好各自身边的卫生,不制造垃圾,不乱扔纸屑。见到有飘到地上的垃圾,都会顺手捡起送到垃圾箱里。在组织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演讲比赛中,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火热场面。为准备运动会出场式,阿丽米热·阿布都卡地尔同学主动帮助班级策划,选定音乐,组织同学排练,仅仅两个课间,就已经做得有模有样了。特别是有些同学为了班级的荣誉积极报名参赛,不是运动员的同学在看台上认真观看,并书各自所负责的运动员赛况报道。由于开学第一天就提出书写要求,又通过双语书法作品竞赛,同学们认真的态度,几乎都达到了a级水平。还有同学们见缝插针的锻炼,篮球、乒乓球,打得热火朝天,身体倍棒,学习效率特高。回顾这段相伴的时光,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家长看到孩子们一日三餐如同就在眼前,没有了太多的挂念,我是甜在心里;同学们从初中阶段的强逼硬灌到高中时期自主学习,经过了一段适应期之后,找到了学习乐趣和诀窍,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想学,探索未知、讨论问题气氛浓厚,我是喜在心里。学校领导和年级主任的时常巡视好评不断,看到同学们书本中标注得满满页面,毛主任每次看到后都会发出赞叹,看到同学充满活力的朗朗书声忍不住录下来发到群里分享。但有时为了让同学们多睡一会或是对测试过后的小激动,我的听之任之自然会让领导心生顾虑。但看到同学们一个个乖巧听话的样子,内心却平静了许多。
班主任:仲崇霓
2021.1.12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3
读了《孔子世家》,虽然很多信息,在李零的《丧家狗-我读t;论语>》中已经做了非常精彩地叙述,但此次再读原典,更加深了一个印象,那就是,孔子的一生,是一个失意者的一生。
孔子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在奔波求职,以期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
孔子出身,贫且贱。贫是经济条件不好,贱是政治地位低下,以布衣之身求为天下用。
到齐国,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回鲁国后,孔子见政坛浑浊,季氏僭位专政,“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五十多岁时,鲁定公终于给了孔子一个中都宰的职位,后来升为司空、大司寇。孔子在任有三件事较为突出,一是夹谷之会,是鲁、齐两国的君主相见的外交场合,孔子不辱使命,让鲁国在明显弱势的情况下,保留了颜面,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城邑。
二是隳三都,事实上是隳了叔孙氏和季氏的都邑,孟氏的没有成功,
三是诛少正卯。
后来对鲁定公怠于政事不满,在弟子的陪同下离开鲁国,这一次一出就是十三年。
在郑国,被人说是“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后欣然而笑:说得对。
在卫国,卫灵公也不用他。
晋国的佛肸反叛,让人来找孔子,孔子想去,子路提出异议,孔子说:“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因为屡屡受挫,见到一个机会就想去试试,弟子有些意见,孔子发出“我难道就是个中看不中用的葫芦么?”的慨叹,这事最终也没成。
后来要去晋国见晋大夫赵简子,渡河前听到赵简子杀窦鸣犊和舜华的消息,于是临河而叹:“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六十多岁的时候,叶公问子路,你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怎么回答。孔子知道后说:“子路啊,你为何不说: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呢。”
这句话是孔子的自我评价。
孔子与众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时,弟子们都很失落很失望,这时候,孔子觉得需要做些群众的思想工作了,于是挨个找大弟子们谈话,子路,子贡,颜回,都谈了,最满意的答复还是颜回:“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听后大笑:“颜回啊,如果你是大财主,我给你当管家!”
孔子六十八岁返回鲁国。颜渊去世,哀公获麟,孔子很伤心:“吾道穷矣。”但随后又说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再一年,子路在卫国参政时被杀,孔子大病一场,子贡从外地赶来,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等着,看到子贡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晚?”
七天后,孔子去世,年七十三。
司马迁作《史记》,列孔子为世家,以布衣之身与诸侯并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4
孔丘,字仲尼。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作为至圣先师,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国家要繁荣昌盛,需要三个条件,即:庶、富、教;首先是“庶”,人口要富足,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有教养,知道如何安分守己。此观点反映了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所以,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此外,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他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拜师的礼仪,只要经过了拜师的礼仪,不管什么人我都会教育;所以在孔子看来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因此,“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平等的理念。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比西方古希腊时期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想知道而不知道这种程度不要去开导,不到想说说不出来的程度不要启发。朱喜在《论语集注》解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孔子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因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的地位。“仁”被孔丘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约束自己,恢复礼制的要求。当然,仁还有一个比较常见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的德育方法;孔子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清楚,其方法就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仁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由于步骤清楚、明确,所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
小试牛??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该观点对应的教育方法是( )。
a.启发式 b. 讨论式 c.注入式 d.讲解式
1.【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性原则。故a选项正确。
2.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提倡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这位教育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老子
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5
?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李学勤据此认为:“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王肃作解的今本《家语》,大约就是在简本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扩充编纂形成的。”胡平生也根据阜阳汉墓木牍和《说苑》简的材料讨论了《家语》的真伪及成书年代,结论为:(1)从汉初就流传着一批记录孔子及门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简书,这批简书应当就是后来编纂《孔子家语》、《说苑》、《新序》等书的基本素材。(2)从汉文帝时汝阴侯墓简牍所见专记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汉初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家语》的编纂,正是儒术发达以及孔子受到重视的产物,旧说孔安国编纂《家语》并作序,应当是可信的。(3)长期以来,今本《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伪作,细审各家所举“罪证”,按现在所知道的古籍编纂与整理的知识加以考察,证据并不充分。关于《家语》在流传过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各种情形,皆属传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问题,不能据此论定其为伪书。这样就澄清了过去以为《孔子家语》是王肃作伪的说法,对于研究西汉初年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阜阳双古堆和定县八角廊汉简与今本比较,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买了一批战国楚竹书,其中《孔子诗论》中有孔子对《诗·召南·甘棠》的解说,将之与《孔子家语》相比较,两者基本接近,因此朱渊清确信:“《孔子诗论》是孔门弟子所记孔子《诗》说,《孔子家语》则很可能就是在《孔子诗论》之类原始本子的基础上钞撮编成。”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既然是“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那么,为了追寻孔夫子的足迹,了解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体会他那万世师表的言行举止,感悟圣人情怀,哲人智慧,读《论语》后,《孔子家语》以也应在必读之列。
本人读《孔子家语》已经一月有余,只因文言文底子薄,知识储备也有限,悟性又差,所以迄今仍未读完。已经读过的章节,也没完全读懂。只是边读边记,有所感悟,信手涂鸦,连不成篇,自不是钻研之法。我总想,我们作为一般的精神文化的传承者,人类各种精神资源的利用者,只要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所感悟,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当然,这个感悟,是今天的,如果到了明天,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也许就有了新的感悟。而且,感悟不是实证,与科学或许无缘。请各位批评者明鉴。这里所列的,是《孔子家语》的一部分,而非全书。就权当是读书卡片吧,为了今后查找方便;也权当是求学作业,恭请各位老师批改指点。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6
文| 图史读罢孔子世家,对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之。孔夫子其智、其德、其行给予人深深的感慨,其周游列国十四载,传道受业未尝断的责任与使命更令人钦佩,在其周游途中,孔子共经过七国卫、曹、宋、郑、陈、蔡、楚,在这些国家中,孔子有些停留之时长,有些停留之时短,有些途径而不留,有些往复而长居。在此之中,卫则是孔子所到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存在即合理,它一定是有道理的!关于孔子缘何偏偏钟爱卫国,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里便来进行讨论。
孔子雕像:上海孔庙
据《史记 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共入卫四次,这里进行摘录,以进行具体分析: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这是孔子第一次入卫,在这里卫国给予了孔子等同于之前在鲁国的丰厚待遇,但是最终孔子因为遭受到谮害,离开了卫国,这次入卫离卫,有合理的理由,且可以解释下次入卫,我们继续向下看。
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祀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
实图:孔子见南子
这是孔子第二次入卫离卫,此次入卫的背景是孔子过匡过蒲遇到了问题,遭到了俘虏,后来返回了卫国。到了卫国后,孔子面见南子,引起了诸多非议,孔子指天为誓,在此次居卫中,孔子见到了卫灵公的好色而不好德,对此表示鄙夷和愤怒,并因此认为灵公不可辅佐,于是离卫。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逻辑,但是,却无法解释孔子下一次入卫,作为孔子,认定一名国君无法辅佐,并且产生鄙夷时,孔子岂能三番五次再来劝谏呢?因此,在这里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在下一大段落在做具体叙述,接着向下看。
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灵公曰:“吾大夫以为不可。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无乃不可乎?”孔子曰:“男子有死之志, 妇人有保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灵公曰:“善。”然不伐蒲。
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这是孔子第三次入卫,这次入卫的背景是孔子离开陈国后,与蒲人战而被迫立下约定,随后遭到释放,来到了卫国。此次来卫,则具有一定的不可理解性,在孔子第二次入卫时,孔子丑灵公,随后行,但是这次孔子依旧选择了卫国,这便说明了在此背后,卫国有孔子所钟爱和钟情的地方,这是更深的意义,我们稍后在下一大段论述,这里我们继续来看孔子的第三次入卫,在这次居卫中,卫灵公虽赞孔子言,但是却不施行,并且在晚年,不用孔子,于是孔子感慨无所用,再次离卫。
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
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这是孔子第四次入卫,亦是入赵不得而归卫,在卫期间,孔子不得灵公重视,且灵公醉心战事而不归于礼,故孔子又离卫。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这是孔子最后一次到卫,这次卫灵公已然去世,卫国国政陷入混乱。孔子于其时来到卫国,一定能料定自己于此无所用,因此《孔子世家》于此次入卫无过多叙述。但这次没有明确目的的入卫更能说明孔子对卫地有着一种感情,下来,我们便来论述孔子屡次入卫的文化深层背景。
古卫国:今河南
这一节,笔者便来分析孔子多次受挫,但是却依然不舍入卫的原因。
分析孔子对于卫国的感情,我们首先从卫国的文化入手: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通过论语中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对于卫国的钟情,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与鲁国的相似性,因为它与鲁国的兄弟之邦的关系,孔子的志向既然无法在鲁国实现,那么在卫国实现也是可行的,因此可以解释孔子缘何多次入卫,多次留于卫地了。但是卫与鲁有何相似性,下来我们便来深一步的阐释。
首先,两国都是周天子的同姓国,鲁之周公与卫之开国之君康叔尤为相睦,两国在国家渊源上具有极大的认同性,及至春秋,此二国相对于齐、宋等国同样有一种身份地位的优越感,而孔子重周礼,因此对于卫这个姬姓同姓国有着好感。以下可见一斑:
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
其次,卫与鲁最重要的相似点是,两国都尊崇周礼。显而易见,这两国在宗法分封中都享受到极高的地位和权力,因此他们都很尊奉周礼,作为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将周公之言作为准绳,与齐、宋、晋等有着巨大差别。以下为一例
宁武子言:“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
仿古周礼行婚:着汉服,拜天地,对饮交杯酒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卫人对于周礼的恪守和尊奉,这也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偏偏独爱卫地呢。
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卫有着与鲁非常相似的政治、社会环境,由此使得孔子倾心于卫,选择在卫国多次停留。
从另一方面来看,孔子停留于卫,对卫抱有着一定政治希望,而不是选择于鲁入仕,也是因为在当时,卫与鲁有着不同的具体国情,而这些国情有利于孔子在卫地施展自己的才干,下来便来探讨此时卫国不同于鲁国的地方。
在此之时卫国处于繁荣安定的局势下,卫灵公在位四十二年,卫国处于勃勃生机并且不断发展的情况。对比与当时的鲁国,三桓之乱的跋扈,阳虎、公山不狃的反叛倒戈,国政由卿所控,难以实行抱负,而此时的卫则大大不同:
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将如五氏,卜过之,龟焦。卫侯曰: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敌矣。乃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
从这段文献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卫灵公时卫国的国力,面对中原霸主晋国,卫国的兵力、士气毫不逊色,竟然使晋国退兵。这一定程度上反映晋国的繁荣富裕,这也就不难解释卫灵公给予孔子六万谷的俸禄了。
季扎曰:“卫多君子也,其国无患。”
季扎:吴王寿梦少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
季扎作为儒家意义上的贤人君子,想必他的称赞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这里又援引论语来证实卫国的人才济济: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且不论孔子对于卫灵公的评价如何,孔子对于卫国朝堂之上的大臣还是不乏赞赏的,这与季扎所言相互印证,体现了卫国国内多有能之士。而这点与当时鲁国三桓干政产生了鲜明对比。
明代《孔子圣迹图》丑次同车:今曲阜文管会藏。于时所言,正如下文批语!
下来,再来看看卫灵公这个君王,上文已经摘录,孔子批判卫灵公“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乎”以及“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但是事实真的就一定如此吗?接下来继续向下讨论。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为之见,抑有卫灵公乎?”
问谏:鲁哀公和孔子
这是孔子在回答鲁哀公时的作答,在这里孔子赞扬了卫灵公是天下明君,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这与孔子之前对卫灵公的评价产生了反差,为了讨论孔子究竟对卫灵公是什么看法,以及卫灵公本身是怎样的君主,我们继续做下一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孔子说这些话的语境。先看,孔子批判卫灵公时,都是处于不被任用时的激愤之词,第一次批判卫灵公是在孔子见南子后被人怀疑,流言四起时,孔子见灵公与南子同驾时的愤怒以及不满。第二次批判卫灵公则是在卫灵公不任用孔子时,孔子的不得意。而在孔子对答鲁哀公时,孔子已经冷静的客观评价了。
再读《孔子世家》我们会发现卫灵公的尊贤重道,孔子一到卫国,立即给予孔子极高的俸禄,在孔子批评他完后离开而又仓皇而回时,卫灵公依然大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卫灵公对于孔子的欣赏以及其尊贤重道。不用孔子,只是时势然也。
从上文摘录的左传中,也能看出卫灵公知才善用,以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使得卫国大治。在面对晋国时,勇气可嘉、不卑不亢。以此来看卫灵公亦可谓明君也。
综上来看,卫与鲁相似的文化环境,孔子时卫国的安定繁荣,卫灵公对孔子的包容欣赏都是孔子留卫的原因。但最终,卫国依旧没能让孔子施展抱负,达成理想,夫子之志,终未展于卫。
通过本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孔子长期居留于卫国,是由于鲁国与卫国文化社会环境相似,都尊崇周礼,在孔子失意于鲁后,卫国就成为孔子施展抱负的首选。其次,卫国国家稳定,国力相对亦强盛,人才济济,并且卫灵公亦具有慧眼,对于孔子青睐有加,这些都是吸引孔子居于卫国,在卫施展抱负的原因。但是,时势也,终夫子之生,未能于卫大展宏图。
观孔子庙的心得体会篇7
人在社会上一定会有代表身份地位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名”;而既然有此名,则必具备与之相符的要件,亦即当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而这些与其“名”相符的权利义务,就是“分”。
因此,所谓“正名分”,就是要人安分守己;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及“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守名分的最佳表现。
?左传·桓公二年》云:“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上述此言出自师服,他把名和义、礼、体、政层层联系起来,说明名的重要性,这也启发了孔子的“正名”思想。
所谓“名以制义”,就是名是用以制定义理的。师服在此所谓的“名”,乃名实之“名”,指世间万物的称号。对于物,“名”务求名副其实,即“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对于人,则依其身份地位,示以应享的权利与当尽的义务,亦即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义以出礼”则说明义是用以制定礼法的,亦即《礼记》所云:“礼也,义之实也”,这便是以义制定礼的标准。人一旦得到某名,在社会上便有了定位,也就有了当守的本分,而如果做事时能谨守本分,居心方正平直,一举一动都合乎事理之宜,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这就叫做“义”。
“礼以体政”则指礼是用以组成政令的要素,也就是说政令是依据礼法组成的;“政以正民”则指政令是用以辅导或纠正人民的依据。合乎礼仪的政令形成,人民自然听从,人民只要依礼行事,就可以不违政令;反之,政令若与礼、义相违背,人民动不动就要犯禁,势必无法忍受,终起而叛乱。
师服之言,虽然针对君主命名而发,最初只关系到一人,然而影响所及,确实牵涉到人民的生活与福祉,因此不可大意。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我们从《论语·子路》所载的孔子“正名”说中,不难看出师服言论的影子。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是依据师服的“名以制义”而说的;“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则是根据师服“义以出礼”而论的。其后,孔子之所以并言乐,乃因礼和乐实乃体之两面,密不可分。
孔子这番言论是将师服的意思从反面加以阐述,这也成为他“正名”论的基础。据《史记》所载,孔子发表此番言论之时,正值卫国父子争国、名分紊乱之际。因此,孔子之“正名”虽然源自于师服之语,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如同师服之强调命名的重要性,而是要使世人明白人伦之道理,希望人人都明理知义,恪守本分。
孔子“正名”之说根源于师服之言,但其含义究竟为何,旧解林林总总,异说纷纭。在玲珑看来,论孔子“正名”的含义,当将《春秋》的褒贬正名大义,列入讨论范畴,其含义为“正名字”、“正名分”以及“辩是非、寓褒贬”。
“正名字”是“正名分”的手段,“正名分”是“正名字”的目的。是以《春秋》对于僭越称王的吴、楚、两位诸侯,只称“子”;齐、晋之君无论权势有多大,只称“侯”;宋、鲁虽然弱,仍旧称“公”;周天子即便已经没有号令天下之实权,仍称“天王”。以上均是由“正名字”来彰明“正名分”之旨。《春秋》以人物之言行能否如其名分而加以褒贬,故有“辩是非、寓褒贬”的含义在内。
综上所述,孔子“正名”虽然有以上三种含义,但“正名分”才是孔子“正名”的主旨所在。是以孔子“正名”主要关切的对象,当是“人伦名分”,这也是《春秋》之焦点。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正名”?实乃源于当时之时代背景。
孟子清晰地指出:“孔子惧,作《春秋》”,是时征伐不由天子之命,号令出自权臣之门,世衰道微到如此地步,导致天下各阶层的人们都开始不守本分,逐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以孔子以“正名”为治国的首要工作。
春秋之世正是天下无道,诸侯妄为的时代,孔子用一句“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道破了春秋世局的演变。我们都知道,自平王东迁之后,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为共主,却已丧失对天下的统治权。王畿起初尚有数百里的土地,后来因为赏赐有功,以及晋、郑、秦等国的侵夺,仅余雒邑附近而已。
正因如此,王室经济困窘,已经无法维持足够的军队,甚至得向诸侯“求金”、“求车”。周王室既然没有实力作后盾,那么在诸侯的心中,自然也就无足轻重。
最终,周天子的威严丧失,名存实亡。平王东迁后,历来借以安定社会、巩固政权的封建制度也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多有僭越之举,国与国之间更是征伐不断,因此春秋二百四十年之间,“弑君事件”就多达三十六次。
《东周列国·春秋篇》孔子剧照
春秋时代,礼乐制度全面崩坏,“亲亲、尊尊”之义亦不复存在。政治环境由原来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转变为霸主迭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处,甚而转变为“陪臣执国命”。社会环境也因封建制度的瓦解,以及诸侯争霸后的动荡不安,导致礼崩乐坏。
即便是继承周礼较为完善的鲁国,不守名分之事亦是屡见不鲜,尤以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为最。如季氏僭用天子礼乐,舞八佾于庭,孔子为之气结。孔子“正名”的主张,就是针对此种逆乱行为而提出的。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他生当天下无道之时,是时主张独善其身之厌世者比比皆是,然而孔子却对此喟然自叹:“鸟兽不可以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虽知不可为而为之,提出“正名”学说针砭时弊,他终生栖栖遑遑,其目的即在拨乱反正,希望有朝一日能实现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
孔子虽然明白正名定分是拨乱反正的最好方针,然其说并不被当时各诸侯所采纳,从而撰作《春秋》,将“正名”思想寄寓其中,用以“惩恶”、“劝善”,期待能够使乱臣贼子恐惧,还社会以应有的和谐与秩序。
电影《孔子》剧照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晓,《春秋》是孔子寄寓理想与抱负的经典,然而《春秋》又要如何正名定分呢?就是以事实为依据,借褒贬为手段,表明具有各种名位的人,所当守的本分。如隐公元年《春秋》书“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左传》的叙事,即可以明了《春秋》微言中的大义。
因此,《春秋》之文,在伦常方面十分“精准”,内容是针对人物行事加以审察而作的叙述或判断。《春秋》就是这样一部教人克己复礼的奇书。
孔子云:“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正因如此,《春秋》具有史书的体制,就是为了使讲论的正名大义更为深刻具体,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
然而,《春秋》是经书,绝不是史书。《孟子》云:“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孔子所窃取的“义”,正是古史褒贬惩戒的寓意。不同的是,古史是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而孔子《春秋》则是意在笔先,在二百四十二年间择取适当的事例,褒贬是非以突显具有各种名位的人所当恪守的本分。因此,《春秋》是一部昭示常道的经书,绝对不能以史书视之。
电影《孔子》剧照
?春秋》含有“文”、“事”、“义”三要素,“文”是记事表意的文词;“事”则是“文”所涉及的内容,是春秋二百四十年间人们的言行事迹;至于“义”,是经文记事所要表达的常道。
但《春秋》寓“事”于“文”,寓“义”于“事”,因此如果想要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就得通过《左传》探寻其事,再据其事索取其义。孔子为免时难,将褒贬正名的旨意,以隐微精妙的文辞加以表述,而口授弟子;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春秋》与《左传》之关系,可见一斑。
总而述之,《春秋》与《左传》是表里密不可分的两部经典。没有《左传》把经文的背景衬托出来,《春秋》就成为王安石所谓的“断烂朝报”;没有《春秋》的褒贬作为指南针,我们终将迷失于《左传》叙事的汪洋。所以,二书应合读,不可偏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