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吧 >心得体会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7篇

当我们的内心有了收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写份心得体会,分享自己的成长和体验,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生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领悟,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7篇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篇1

大力宣传塞罕坝林场植树造林的重大成就和感人故事,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激励全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xx大以来,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宝贵精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

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创业史,不仅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绿色财富,而且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要把塞罕坝林场作为站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典型,广泛宣传学习,推动塞罕坝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塞罕坝精神,充分展现老一辈绿色先驱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和新一代林场人矢志不渝的接续传承,提炼总结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新能量。要大力宣传报道塞罕坝林场在高寒地区科学造林育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发挥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全国涌现更多的塞罕坝,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自观看塞罕坝先进事迹介绍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个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地方,现在,成了大家学习、超越的榜样,是什么让大家如此关注塞罕坝机械林场呢?是的,很长时间没有这样激动的心情了,甚至,我连续好几次回放了这段视频,因为,许多方面的介绍,又重新点燃了我的奋斗激情,就好像自己又重新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视频介绍上得知: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境内。这里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后来,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62年组建了塞罕坝国有机械林场。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如今,建场时营造的树苗,已经变成了浩瀚林海,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益,造福着当地,泽被着京津,恩及着后世。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当观看到在建场之初时,条件是那么的恶劣,没有房屋居住,就临时搭帐篷,晚上老鼠钻进被窝里,没有干净水喝,喝着污浊的脏水、冰水解渴,粮食送不进来,吃野菜来充饥,虽然名称是机械林场,但是,许多人干的却是纯手工的体力劳动,当时甚至连犁地的牛也没有,为了完成垦荒任务,年纪大的林场员工手把手教年轻人,用肩扛人拉,把人当成牛马,就是这样,也要完成开垦任务。有的员工病了,可当时没有驻场医院,连简单的诊所也没有,只好临时调用拖拉机送到附近城市去就诊。有些员工,因为耽搁了最佳就诊时间,无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塞罕坝这块土地上……。

改革开放以来,得知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传统产业,许多规模小的传统产业企业经营困难,大多数都已破产,状况好些的也被大企业兼并。而塞罕坝机械林场呢,并没有走这两条路,全场一千多名员工,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们不等不靠,主动转变思想,适应新形势,在林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他们由当初单一的造林垦荒,及时转变经营理念,开始搞多种经营,党委会上,林场领导要求大家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管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转变思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这就需要分级的负责,每位领导都要包片包人,去耐心的做思想工作。终于,有了好的开始,第一份新产品的订单有了;第二份;第三份……,直到后来,完全适应了市场经济,成功的实现了企业转型。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塞罕坝一千多名员工这样前仆后继、锲而不舍的为这片土地付出自己人辛勤的汗水呢?我想,这就是一种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从前的她,抒写的是一部他创业史,而现在的塞罕坝人呢,正在重新抒写着一部新时代的壮丽诗篇,参加写作的,正是这群朴实无华的塞罕坝员工们,他们用热血和激情、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正在塞罕坝这片热土上耕耘着,他们收获了累累的硕果,收获了两代人的期盼和希望。

我敬佩他们的奉献精神,同时,作为一个国企人,我也感到了惭愧: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以前的那种拼搏、奋斗的劲头渐渐的没有了,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和他们相比,我确实感到惭愧,甚至是羞耻。自从观看塞罕坝林场事迹介绍后,我暗自下决心:要在本职工作中重新振作起来,以塞罕坝精神为榜样,学习先进、追赶先进,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勤劳的双手,去编织一个快速高效、畅通文明的京石高速公路,让人们们愿意选择行驶京石高速公路,自愿为我们的真诚服务点赞加油。就是要有那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为京石高速公路的再次腾飞做出自己的应有的奉献。到那时,我才可以欣慰的说:“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因为我为京石高速的发展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塞罕坝”是蒙语和汉语的组合,意思是“美丽的高岭”。然而,50年前的塞罕坝,却是“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是一个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5种极端环境于一体的不毛之地。

1962年,来自东北林学院、承德农业专科学校、吉林白城林业技术学校的127名大中专学生来到了这片荒凉的土地上。那时的塞罕坝,远离城镇,交通闭塞,创业者们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时的塞罕坝,还没有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的成功经验可借鉴,完全靠自己在工作中一点一点地摸索和积累。一年可造林的时间不足3个月,虽称机械林场,但全场90%以上的地方只能人工造林,靠双手一棵一棵地栽植树苗。就在这样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下,塞罕坝的创业者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创造了变荒漠为绿洲的人间奇迹。

这里,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铭记。

王尚海,塞罕坝林场首任党委书记,为了能以实际行动说服那些怕艰苦、不安心工作的同志,毅然决然地把爱人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接到坝上。中他被打倒了,脖子上挂着 5公斤重的拖拉机链轨条。妻子心疼,劝他辞职回老家。他说:“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他的老战友、原围场县县长王振兴曾问他,真打算坚持干下去吗?他说:“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在马蹄坑,那是我参加机械造林第一块成功的林地。”如今,他的骨灰还在“滋养”着这片茂盛的林子。

张启恩,副场长,原是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爱人在中国林科院工作。可当事业需要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爱人和3个孩子,举家迁到了塞罕坝,成为塞罕坝科技兴林的元勋。1968年造林时从拖拉机上摔下,右脚粉碎性骨折,从此一生与拐杖为伴。

陈彦娴,“六女上坝”故事主人公之一,在40多年前的夏天,果断放弃参加高考上大学的机会,参加到塞罕坝植树造林的队伍中,与小伙子们一起摸爬滚打、艰苦奋斗,在坝上高原书写了无怨无悔的造林人生。“既然来了就得干好,要不你就别来”,在看望陈彦娴老人的时候她对我们说,“现在想想,那时是真的很苦,可当时并不觉得苦,因为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大伙儿有着共同的理想。”

这样的故事在塞罕坝有很多。第一代塞罕坝人用鲜血、汗水甚至生命谱写的一个个悲壮的感人故事,让我动容,令我震撼。从他们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塞罕坝人的执着、无悔、无畏,体会了塞罕坝人的创业的艰辛和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

第一代塞罕坝人是历史的创造,第一代塞罕坝人也创造了历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8篇《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篇2

54年如一日,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三代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奉献,只为履行“为首都阻沙源”的神圣使命;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只为追寻那个“让荒原变林海”的伟大梦想。如今,那一道道矗立于荒原之上的绿色长城,那一片片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便是几代建设者用激情、智慧与汗水谱写出的最美的创业华章。在塞罕坝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所蕴藏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所焕发出的永不退色的光辉。

学习塞罕坝精神,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要及时,通过多渠道学习,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实质,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伟大塞罕坝精神。

1、 艰苦创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塞罕坝建场54年来,之所以在“黄沙遮天日”的荒原上建成了百万亩林海,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终发扬塞罕坝精神,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秉承勤俭节约,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新时代要求我们仍需拼搏、奉献、流汗,仍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要克服骄傲自满、盲目乐观、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二、无私奉献,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

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已,只顾自己不顾集体;“大我”我,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就是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无私奉献,工作中我们要做忘我的无私奉献者。

三、科学求实,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科学求实,使发展的理念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要结合实际,努力学习,科学发展,引导干部职工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为新的实践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开拓进取,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

面对在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要始终保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魄力,始终保持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勇气,始终保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韧劲。要坚持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机制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做到在观念上有新飞跃,思路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标准,作风上有新改进,永葆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浩然的正气。

五、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

对于社区工作来说,涉及方方面面,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我们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明白事无小事,再小的事也是锻炼自己的契机,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做每项工作,都要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我们一定要将行动自觉统一到市委的号召上来,以塞罕坝精神时刻鞭策自己,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坚定信念。要学习他们直面困难、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创新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要学习他们善做善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追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篇3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最北端。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临界,融森林,草原和沼泽湿地为一身,塞罕坝总面积142.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0万亩。森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还有白桦、山杨、柞树、五角枫等。登高而望,无边无际的森林随山起伏, 碧波荡漾,集中连片的百万亩森林就象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人工林海。52载,河北承德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构筑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中国北方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成为世界上人工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中国梦,是一个值得我们永久追求的梦,在追梦的过程中也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塞罕坝人追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也许会有困难,会有坎坷,甚至会有牺牲,但是追梦的精神永存。55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茫茫荒原上躬耕不息、接力不止。从塞罕坝人艰苦奋斗、追梦不止的感人事迹,我们应该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艰苦创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现在,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我们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定要努力适应各种环境,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勤奋肯干。只有刻苦勤奋,只有拼搏进取,才会创造出奇迹。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葆青春朝气、锐气,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是灵魂、是源泉、是动力。一切落后都源于思想守旧,一切进步都始于开拓创新。

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无私奉献。我们一定要有忘我的献身精神,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科学求实,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从根本上说,求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地坚持,只有坚持做下去,一定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篇4

“塞罕坝”是蒙语和汉语的组合,意思是“美丽的高岭”。然而,50年前的塞罕坝,却是“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是一个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5种极端环境于一体的不毛之地。

1962年,来自东北林学院、承德农业专科学校、吉林白城林业技术学校的127名大中专学生来到了这片荒凉的土地上。那时的塞罕坝,远离城镇,交通闭塞,创业者们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时的塞罕坝,还没有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的成功经验可借鉴,完全靠自己在工作中一点一点地摸索和积累。一年可造林的时间不足3个月,虽称机械林场,但全场90%以上的地方只能人工造林,靠双手一棵一棵地栽植树苗。就在这样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下,塞罕坝的创业者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创造了变荒漠为绿洲的人间奇迹。

这里,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铭记。

王尚海,塞罕坝林场首任党委书记,为了能以实际行动说服那些怕艰苦、不安心工作的同志,毅然决然地把爱人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接到坝上。。妻子心疼,劝他辞职回老家。他说:“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他的老战友、原围场县县长王振兴曾问他,真打算坚持干下去吗?他说:“我连坟地都看好了,在马蹄坑,那是我参加机械造林第一块成功的林地。”如今,他的骨灰还在“滋养”着这片茂盛的林子。

张启恩,副场长,原是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爱人在中国林科院工作。可当事业需要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带着爱人和3个孩子,举家迁到了塞罕坝,成为塞罕坝科技兴林的元勋。1968年造林时从拖拉机上摔下,右脚粉碎性骨折,从此一生与拐杖为伴。

陈彦娴,“六女上坝”故事主人公之一,在40多年前的夏天,果断放弃参加高考上大学的机会,参加到塞罕坝植树造林的队伍中,与小伙子们一起摸爬滚打、艰苦奋斗,在坝上高原书写了无怨无悔的造林人生。“既然来了就得干好,要不你就别来”,在看望陈彦娴老人的时候她对我们说,“现在想想,那时是真的很苦,可当时并不觉得苦,因为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大伙儿有着共同的理想。”

这样的故事在塞罕坝有很多。第一代塞罕坝人用鲜血、汗水甚至生命谱写的一个个悲壮的感人故事,让我动容,令我震撼。从他们身上,我真正感受到了塞罕坝人的执着、无悔、无畏,体会了塞罕坝人的创业的艰辛和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

第一代塞罕坝人是历史的创造,第一代塞罕坝人也创造了历史。

第二代:不只是塞罕坝精神的传承者

塞罕坝精神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创业者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历史创造,更珍贵于在一代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中发扬光大。塞罕坝林场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尽管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始终未曾丢弃和改变,她已深深融入每个塞罕坝人的血液之中,成为塞罕坝人气质的核心和精髓。在这次调研实践中,从接触到的每一位塞罕坝人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在海拔1936米的望海楼上,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在防火期白天必须每隔15分钟通报一次火情,并且经常1个月见不到1个人。就这样,他们一守就是7年。当问他们是否寂寞时,刘军憨厚地说:“寂寞了,我就出去喊两声!”

亮兵台营林区的老尤,一位普通护林员。他负责2019多亩林子的管护,每天早出晚归,十几年如一日,厚重的露水常常浸湿他的裤腿,露水引发的潮毒使他双腿疼痛难忍,经常靠吃药才能入睡。但他依然乐观地说,这样的生活并不苦,理由是“必须对得起拿的这份工资”。

梁侠,阴河分场工会副主席,8岁时随父亲来到林场,如今已59岁。一家三代都在林场,但儿子残疾,父亲长期住在医院,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身上。可是,他对工作依然兢兢业业,他坚守的就是“没有大家也就没有小家。只有把工作干好了,林场经济效益上去了,咱们职工的生活也才能提高”这么一个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

普通职工尚且如此,林场的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委书记刘海莹在领着我们考察二道河沟营林区时说:“每当看到吐里根河对面的沙漠,我都深刻认识到我们这片林子的珍贵!我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它!”阴河分场场长姚凯讲起即将开工的亮兵台新望火楼的规划极为详细,他调侃说,他的工作就是给全体职工搞好后勤服务,好让他们安心工作,确保把林子看护好、经营管理好!

正是这已经融入血液的塞罕坝精神,让如今的塞罕坝林场成为我国国有林场的一面旗帜。塞罕坝林场用占河北省2%的林地面积贡献了10%的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已达79.4%,林子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被誉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地方增财源”的绿色生态屏障。

塞罕坝精神在一代代塞罕坝人身上传承着,但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精神!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篇5

塞罕坝精神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创业者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历史创造,更珍贵于在一代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中发扬光大。塞罕坝林场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尽管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始终未曾丢弃和改变,她已深深融入每个塞罕坝人的血液之中,成为塞罕坝人气质的核心和精髓。在这次调研实践中,从接触到的每一位塞罕坝人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在海拔1936米的望海楼上,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在防火期白天必须每隔15分钟通报一次火情,并且经常1个月见不到1个人。就这样,他们一守就是7年。当问他们是否寂寞时,刘军憨厚地说:“寂寞了,我就出去喊两声!”

亮兵台营林区的老尤,一位普通护林员。他负责2019多亩林子的管护,每天早出晚归,十几年如一日,厚重的露水常常浸湿他的裤腿,露水引发的潮毒使他双腿疼痛难忍,经常靠吃药才能入睡。但他依然乐观地说,这样的生活并不苦,理由是“必须对得起拿的这份工资”。

梁侠,阴河分场工会副主席,8岁时随父亲来到林场,如今已59岁。一家三代都在林场,但儿子残疾,父亲长期住在医院,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身上。可是,他对工作依然兢兢业业,他坚守的就是“没有大家也就没有小家。只有把工作干好了,林场经济效益上去了,咱们职工的生活也才能提高”这么一个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

普通职工尚且如此,林场的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委书记刘海莹在领着我们考察二道河沟营林区时说:“每当看到吐里根河对面的沙漠,我都深刻认识到我们这片林子的珍贵!我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它!”阴河分场场长姚凯讲起即将开工的亮兵台新望火楼的规划极为详细,他调侃说,他的工作就是给全体职工搞好后勤服务,好让他们安心工作,确保把林子看护好、经营管理好!

正是这已经融入血液的塞罕坝精神,让如今的塞罕坝林场成为我国国有林场的一面旗帜。塞罕坝林场用占河北省2%的林地面积贡献了10%的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已达79.4%,林子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被誉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地方增财源”的绿色生态屏障。

塞罕坝精神在一代代塞罕坝人身上传承着,但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精神!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篇6

从卫星云图上看下来,那一弯深深的碧绿,仿佛一只雄鹰翱翔云际,这里就是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4℃、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是内蒙古高原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前沿,是距首都北京最近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风沙屏障。52年来,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几代人坚守在那里,同土地沙化做着顽强的斗争。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筑出万顷林海。他们用伟大的智慧使塞罕坝长成了华北地区人工林规模最大、长势最好、生态环境最优、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色明珠。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坚定信念。要学习他们直面困难、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创新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要学习他们善做善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追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牢固树立乐于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将工作思维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在奉献中不断进步成长。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篇7

xx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高度概括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伟大号召,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55年时间,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汇聚起13亿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持艰苦创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在当年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塞罕坝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激发起的是“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的乐观主义情怀;更坚持依靠科学精神解决高寒地区造林育林的技术难题,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无论是破除能源资源约束难题,还是偿还生态环境欠账,都不是一次冲锋就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发扬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精神,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什么难题不能破解,什么大事不能干成?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历经55年建设发展,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紧迫而艰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塞罕坝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启示我们,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航天精神学习心得5篇

航天精神学习心得体会5篇

学习18大精神心得体会优秀5篇

学习18大精神心得体会模板7篇

学习抗疫精神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

学习18大精神心得体会参考5篇

学习抗疫精神的心得体会8篇

学习72讲话精神心得体会6篇

学习72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精选8篇

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心得体会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272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