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短小的读后感,能够通过简练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篇幅并不重要,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激励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下面是美篇吧小编为您分享的过年后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过年后读后感篇1
过渡到大三以后,总觉得时间暗暗与自己做对。钟表上的转针似乎越来越快,仿佛让自己送上了高速列车,然至于何日何时才能够慢下来,就连自己也不得而知。尽管是这样,我还是愿意左挤右挤的在时间的裂缝丛中偷偷的满足一下自己小小的兴趣上的欲求。我想一个人能够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而活或者至少保有一份自己的兴趣使它经过生活的磨砺依然不至于泯灭,这样的活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为自己而活。我喜欢读中外名着,尽管作者已去多年,但历尽时间的淘沙,他们的精神依然活着,并将继续存活下去,像酒,像晶莹剔透的玉珠。读着读着,偶尔因兴起文也情不自禁的写点东西来。近来,由于选择了考研,一直也就没读多少文学方面的书籍,一方面的确时间紧迫专业课太重,另一方面始终没有一个放松的心情,又唯恐自己一旦跑入别的世界里忘了回归现实的路铸成一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大错。前些天,外文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同学们写一篇读外国名着的感想。考虑到自己曾读的细节遗忘的差不多了,便不想再去拾起旧忆或者创造些谎言来。于是乎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读短篇,写长点。
关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书我都有,是两年前购来置于书架上的。然而自己过目的的确不多,有时我很乐意把它们借出去,觉得这也是在做好事。文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活,思考生活,丰富生活。于是当我学累时,就去主动翻翻。我有一个习惯,读他们仨的书不是一看到底的那种看,而是一读就是三篇,每人的各一篇,不偏不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欧亨利的短篇。他的文字轻松活泼,结尾处出其不意,回味无穷,令人拍案叫绝,其中二十年后就是一片精品佳作。
该文写了为一个约定,二十年后吉米韦尔斯和鲍勃依然在老地方老时间相见的情景。二十年了,二十年能改变许多东西,其中吉米韦尔斯和鲍勃最后一次相聚的大乔布雷迪餐馆早五年就没了,使曾经为好朋友的两人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模糊的只剩下轮廓了,还有可能使一些好人慢慢变坏……
了解欧亨利的人都不难发现,欧亨利的写作是不以任何作家为楷模的。他常读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但并没有以莫泊桑为师。他写作时并不考虑什么创作规矩,怎样想来就怎样写。然而他的创作又是独具匠心的。
二十年后的开端,作者着力描写了一名巡警和马路的场景。当然,这些描写与主题是密切相关的,但并没有触及最重要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只用一两笔带过,连最细心的读者也难以看出作家埋下的伏笔。巡警威风凛凛,边走边甩着警棍边十分警觉的打量着一家一户,他不带傲气,看起来像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作者仅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被赋予了正气的警察刻画的逼真,还有对马路的描述,很简单,但把用到的场景布置得很妥帖,把下一步故事的发展设计的天衣无缝。冷风侵裹着马路,行人卷起了上衣领将头缩了进去匆忙前行,很快街道就空荡荡的了,两边的店铺多数早已关了门。正是在这样黝黑的背景下,巡警和鲍勃开始了一段陌生的长对话。鲍勃先前手里拿着一支烟,看到来了个巡警便没敢点着,等到走近时,说了几句话套的相互近的时候才划亮了根火柴。在火光的照耀下,鲍勃的富有和右边眉毛附近的小白伤疤全部显现在巡警眼里。其实巡警已认出了他就是从芝加哥潜逃的罪犯,而且是他二十年前的朋友。但此时的巡警已不是二十年前的他了,而是一位镇定和处事不惊的优秀警官了。鲍勃一直在等他的朋友吉米韦尔斯,一边继续在和眼前的巡警谈论着他的朋友,谈论着他们俩二十年前的关系及将来的命运。吉米韦尔斯仍然以一个陌生人的面孔在聆听着,并得知他半小时之内是不会离开的,然后他就走了,像刚才一样的走了,没有给鲍勃留下任何破绽。
不一会儿,来了一个吉米韦尔斯。鲍勃很高兴的见到了自己的朋友,并跟着他走了。在一个灯光处,鲍勃才发现吉米韦尔斯原来是假的,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是,刚才的那个巡警才是真的,是他使自己在短短二十几秒内不知不觉的被捕的,因此拿着朋友的小字条的手有正常变的抖动起来。悬在鲍勃心中的石头和悬在读着心中的石头总算下沉了。作家的这种安排的确令人叫绝!
尽管这个短篇区区千余字,但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生动逼真,纵然跃于纸上。主人公吉米韦尔斯有情有义、高大魁梧、平易近人、聪明、机警又恪守法律,爱憎分明。而鲍勃为了财富不择手段以致沦落为通缉的罪犯,经过二十年的磨练学得十分镇定。但作者很幽默,仅一根火柴就把他给暴露了。
语言凝练,是又一大特色。情节简单但又一波三折。前文写了鲍勃对自己和朋友的命运的展望和分析,后面接着就被捕了,讽刺、幽默。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与主题紧紧相连系,惜墨如金。
结构严谨,严密。作者设计的一环紧扣一环,将读者的心领进了里面以致无法自拔,最终一个小字条解开了浓重的雾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结尾处笔锋陡转,言简意赅,给读者一种强有力的震撼。
二十年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赞扬了正义战胜了邪恶的伟大力量,里面没有一丝血腥的味道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又是一场智慧的胜利。窥一斑而见全貌,欧亨利正是以巧妙的构思、夸张而幽默的文笔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代令人敬仰的大师和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过年后读后感篇2
有一次单位同事小聚,一个不经常见面的朋友说他每天废寝忘食的看一个网络小说。我问,是不是二号首长,他说是啊,看了这部小说对我启发很大,也改变了我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我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将二号首长看完,虽然还在连载,也只能慢慢的等待。这部小说从故事情节来看,把官场描写的入木三分,人情冷暖,明争暗斗。我不知道官场,特别是对于我来说那高不可攀层次的官场是否真的如此,但从我身处的基层单位来看,到处都是尔虞我诈、明枪暗箭的,让人防不胜防。
引用小说里的一句话:提拔不了的原因,好比寡妇,上边没人,又好比妓女,上边人总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我觉得自己应该默默无闻的工作,本本分分的生活了。在我走出校园参加工作的十年间,感悟很多,对工作的感悟,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命运对我不薄,我觉得应该感恩的人很多。在机关这个复杂的环境里,渐渐的让所有人都变得圆滑了。我不求升官发财,也没有鱼跃龙门的理想,只想这样平淡的生活。在名利场中,保持自己的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的向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偶然在贴吧里看到一个大学生的留言,只言片语难掩对于校园的留恋,整整一个下午,让我回忆起好多校园的生活。单纯而美好的年代,青春而懵懂的生活。那时的我们不懂珍惜,那时的我们以为生活会如此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似乎时光没有尽头,光阴可以任意挥洒,当懂得他的美好的时候,校园的生活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不留心,那些明天成为了昨天,成为了回忆。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从回校园,再次走过校园的小路,坐回教室,埋头在考试前的忙碌中,过着端着书本昏昏欲睡的日子。
过年后读后感篇3
最近读了俞玉萍老师的《完美教室》感受颇深。像俞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让学生一生受益,家长一生感激。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先辈们创办教育的初衷。俞老师,她用全部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诠释了一个老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魅力。
曾记得,俞老师刚接初一班时,班中的孩子也是两级分化,良莠不齐。但三年的共同学习生活,俞老师用她全部的教育智慧改变了一切——从她的班中走出的孩子个个活泼开朗,积极上进,心地善良。这巨大的改变是俞老师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而成的,她带给我的感动是深刻的。
俞老师发现孩子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机械学习。于是,课堂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交、老师屡次点名不听讲……这些普遍的小问题在教学中暴露无遗。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俞老师给出分析问题的答案是因为孩子们不专注于事情本身所致。找到了问题所在,俞老师便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观念的改变,从细节抓起,坚持为养成习惯而努力。俞老师让孩子们到草地拔草是为了使他们懂得在任何情况之下,人都不能敷衍自己的任务,即使有一万条理由。在任何时间与空间下,人能做好的其实只是手边的那件事。做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事无成。让孩子从早锻炼的跑步中体会专注于跑步这件事情对身体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写作业时,上交橡皮、修正带、修正液,以破釜沉舟的心态对待每一次作业,培养他们专注作业的心态,让孩子们课堂上摒弃杂念,积极举手发言这些同样为了专注每一件当下之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孩子们在俞老师的帮助下理解了其重要性。
俞老师的大语文观,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俞老师发现孩子们在花坛边晨读的时候,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有的对着来往的行人指指点点,有的专注地在地上看蚂蚁打架。俞老师没有说他们,只是把各样的姿态拍进了相机。然后,放给他们看,请他们评选出最美的姿势。自然,那些读书专注的孩子成了最美的孩子。看似不经意的评选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们自己教育了自己。从此,花坛边晨读的孩子成了东洲最美的风景。在排队打饭的餐厅里,俞老师让孩子们做了一回观察员,观察排队同学的表现揣摩他们的心理。他们交流说:有的孩子踮起脚尖一遍遍地数着前面的个数,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塞进窗框里,心里一定是火烧火燎的;有的边和周围的同学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一边瞄着窗口,很无聊的样子;有的不说话,安静地挪动着,但眼神很空洞,茫茫然的样子。他们总结:等饭吃的样子不好看不说,心理还备受欲吃饭而不得的煎熬。于是,他们提出:带着书去看,样子好看不说,还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俞老师提倡读书,读书长的是精、气、神,因此,她减掉了语文中的习题,把时间节省了让孩子读书。
专注手头的事,做个爱读书的孩子。俞老师的完美教室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希望自己也是这样一位践行者,我相信只要行动,坚持下去,总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过年后读后感篇4
很久以前,著名作家萧乾说过:人生就是一次不带地图的旅行。阅读何尝又不是呢?没有船只能像书一样,带我们领略人间万象。《堂吉诃德》教了我如何充实自己的人生。
这本是讲述了一位年过五旬的乡间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他非常喜爱关于骑士的小说,到了极为疯狂的地步,于是,他便下定决心要做一名骑士,从此,便带着仆人桑丘,踏上了追寻骑士的道路。终于,堂吉诃德明悟过来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一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的延长自己的生命。这是库尔茨说过的一句话,我想《堂吉诃德》无疑昭释了这样的一个真理。 唐吉柯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从而走上了荒诞的骑士道路,做了许多无趣的事,直到最后明悟又有什么用呢?这无疑是给了我们一个良好的教训,让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人生的时间虽然有限,但是如果你合理的将他运用到有意义的事情中,那么生命的价值将会被你无限的放大,甚至成倍,有一句古话叫: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不错,每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并不是都一样的,它是以后天应诉决定的,并非以别人为你做了多少事情而衡量,而是以你为别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艰辛而计量的。有的人觉得,只要别人能记住我就好了,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这难道不是自私的行为吗?再者说,事实并非如此,古语有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觉得帮助别人是很平常的事的人,往往会被人民铭记在心,流芳百世。
做有意义的事情,会使某一些人感到很难做得到,这是因为他在心中所规划的范围太大了,他可能会想:世界?人民?社会?这些都太庞大了,其实你可以简单,对身边的人,家人!朋友 ! 这些都能成为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充实很简单,只要你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瞬间、每一霎那,或是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就会明白:生活,原来这样简单。
过年后读后感篇5
这是一篇让我感触很深的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
文章主要讲了: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断牙上,长在杂草中的一株百合花,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不顾身旁杂草的冷嘲热讽,努力释放内心的能量,终于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但当我读到文中的这一句话: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时,不禁发自肺腑的佩服这株百合花,那是因为,这株百合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不顾身边杂草们的讥讽,坚持自己要开花的信念,使我感受到了它那可贵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这也让我想起那只蚂蚁:当时,那只蚂蚁为了去吃一块砖上的食物,不顾那块砖对它来说有多么的高,多么的陡峭,它仍然选择知难而上,而没有选择退缩,虽然失败了几次,但在它坚定的信念下,终于还是爬上去了。我看见了,不得不佩服这一只小小的蚂蚁。
后来,当我又读到这句话:在杂草的鄙夷下,百合努力的释放内心的力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洁白的颜色和秀挺的风姿,成了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的时候,我又禁不住衷心的感叹道:这真是一株坚强的百合呀!
啊,是呀,连一株百合面对困难都这么坚强,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都坚持不懈,那我们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面对困难是否应该更坚强、更坚持不懈呢?
过年后读后感篇6
内容简介:
毕淑敏是本书的作者,她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红处方》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曾被南方周末评为该年度最具影响的十本数之一,并获得首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大奖。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她现实的笔触所深深震撼和吸引。这本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戒毒医院,主人公有善良的戒毒医生简方宁,作家沈若鱼,也有被欲望缠身的医院护士栗秋、孟妈以及丧心病狂的戒毒者,小说围绕他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的陷阱。小说极具现实意义,警醒我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摆脱极度的欲望,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读后感:
书中欲望重重,戒毒医院的各色人物,大多都属于欲望的化身,其卑劣的行径 ,以及被欲望扭曲的灵魂让人毛骨悚然。庄羽是主要的人物之一,她美丽,她拥有完美的家庭和完美的婚姻,但却在空虚和寂寞的无尽欲望中,爱上了毒品带给她的快感,从而陷入了扭曲的人生里面。她与深爱她的丈夫支远因为吸毒而成为性亢奋者,在医院的公共病房公开地做爱;面对简方宁的美丽纯净,她陷入了极度的心理不平衡,最后也让戒毒医院的医生简方宁染上了毒瘾,两者同归于尽。有一位伟人说: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撕碎给别人看。这样的结局是让人想不到的,简方宁放弃了家庭,放弃了外面的美好世界,把一生都献给了戒毒病人和戒毒事业,可也却被自己全心全意对待的人如此伤害,也许是她太善良,也许是吸过毒的人都有一颗贪婪无止尽的心,包括贪婪美好的生命。在最后她用仅有的力气向人们呼喊:世界上善良的人啊,请热爱生命。在这个世界,我们彼此追求着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感觉,但万万不能的是走上了邪道,追求变态的享受,最后欲望缠身,无法自拔。在戒毒医院这样的熔炉里,还有各色的贪婪角色,如护士中的狂人栗秋和孟妈,前者因为仰慕贵族气派和风范,费尽心思地将有身份的吸毒分子作为自己的结婚目标,把玩弄女性成瘾的吸毒病人的吸毒病人北凉当成翻身的救命稻草。因为她想:住在这里的人,别看现在瘫软如鬼,真要戒了,就是另一番光景了。他们要么手狠心毒,要么道行广深,法力无边,要么树高根深,总是绝非等闲之辈。后者装着慈善的外表在医院卖笑,却假公济私,靠充当住院介绍人牟取暴利,也偷医院的病人简历来掌握客源,以此自设戒毒诊所;还有混迹于戒毒医院的拜金者三大伯,轻车熟路地混进医院秘密贩卖毒品,赚不义之财;还有一位手持戒毒秘方的人秦炳,向医院索要重金失败后,便卖方求钱,将它转手让给外国人。
身处于学校这座象牙塔里的我,从书中感受了震撼。但在如今社会中,欲望也如90年般盛行,道德不断在沦陷,怨声载道,失去了自身的和谐及社会的和谐。作者对欲的描写,使得小说始终笼罩着悲凉的色彩。欲望让人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时候使人间充满了苦难。毕淑敏开出的红处方意在警醒我们:任意肆虐的欲望犹如毒品,在欲望控制下的幸福追求如同被毒品控制了一样,只是伪幸福,实际上是把自己引向地狱,追求幸福快乐的欲望不是罪恶,但必须控制在理智的范围,治欲犹如戒毒。
所以别让欲望控制我们,多想想生命的意义,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爱,走完这一生。
过年后读后感篇7
重读了多年前阅读过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发觉此次重读经典所看所想的和原先所读到的有了很大的不一样。之前的我阅读这部书完全是出于电视剧《林海雪原》播出,很多评论说和原著如何不符,所以当时就想看看原著。
我想也许正是这样的阅读初衷使我在第一次阅读《林海雪原》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并非是故事思想和内涵本身。而此次我作为一名即将正式跨入党组织大门的一员去重新拜读这部经典,似乎受益斐然,也决不一样于前。下头我就对于我此次阅读印象比较深的地方,略谈下个人心得:
一、历史的感动永不泯灭
“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全书的第一句,也是作者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看到此句,一种莫名的感动立马涌上心头。一九四六年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一支精悍小分队,在严寒的冬天深入广大深山密林,在皑皑的东北雪原,凭借自我的大智大勇,与狡猾凶残的敌人搏斗、与恶劣的天气拼争,最终干净彻底地消灭了长期为霸一方、严重干扰我后方的土匪武装,这是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合上书卷,细细沉思,脑海中生动地展现的是一群骁勇善战而又不缺乏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即少剑波、杨子荣、孙达得等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他们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畏层层险阻,“征服林海,踏透雪原”,应对流血牺牲毫不畏惧,只为了那一个心中执着的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拼搏至极,单纯而简单,却又艰难而伟大——我觉得我的感动源于此。
我想这其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气节是我们不能难以忘怀的,而他们执着于信念、不懈奋斗的精神及勇气我想也同样值得我们反省深思。在我们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更应当思考如何去向他们学习,如何能更好地实现其中进取的现实意义。尤其在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还有多少人能够拒绝各种诱惑专心于自我最初的梦想,只为一个信念坚持到最终,付出再多辛苦也在所不惜呢
二、怀揣梦想,拼搏奋斗
透过书本,你会发现浮现于脑海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心中怀揣着高尚的梦想,执着地追求着自我人生的目标。无论是年青英勇的少剑波、足智多谋的杨子荣、攀登能手栾超家,还是身高力大的“坦克”刘勋苍,夜行千里的“长腿”孙达得、忘我拼杀的高波,小白鸽白茹等,他们都能够执着于信念,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这份动力来源于什么呢我想就是在于他们心中怀揣着高尚的梦想,有了梦想才有目标,有了目标就能看到期望。也正是如此,让无数浴血拼搏的革命战士能够看到胜利的曙光,让他们拥有了胜利的期望,才使得他们能够坚持战斗,十几年如一日,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前进。
是呀,怀揣高尚的梦想是人前进的动力,我相信每个人在进入大学之初都怀抱着早日成才的梦想。不一样的是有些人的梦想随时间和环境慢慢消逝,甚至走向堕落的深渊。所以,我们应当多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看看革命战士是如何长期以往坚持着梦想的,并且要去学习他们那种精神,那份执着,那股勇气。
三、融入团体,学会团结
此次的重读脑海中还经常会萦绕着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团体”。故事中的每一个革命军人,如少剑波、杨子荣等,团体已经完全深入他们的骨髓,同他们的生命融为—体了。对于他们来说“团体”已经完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词汇、概念,而是一股力量,一种战斗武器,一种生命灵魂。头可断,血可流,永远把团体利益摆在第—位,此志不可改。正是他们将“团体”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不论什么年代,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团体里的。大家在一齐共同工作、共同学习,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克服自身的缺点,要正视自我身上有损人格魅力的弱点并不断加以改正,惟此,才能融人这个团体。把自我融人团体,成为其中的一员,学会团结,并把团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发挥出团体的作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