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作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一篇出色的作文可以展现我们的写作技巧和文学修养,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拜孔子的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
拜孔子的作文篇1
今日的郑国依然风雨凄凄。东门外的栗树虽没能使民战栗,但高大笔直的树显得驼着背站在一旁的那个腿比大禹短三寸的老头子格外矮小。他刚经历了陈蔡之困,听到丧家狗的评价,豁达地大笑道“然哉,然哉”,便挺直腰杆,继续踏上了征途。
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是一个另类。他所推崇的,是已经被霸主践踏粉碎的周礼;他所笃信的,是已经被世人割舍抛弃的仁义。“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深信将周文化传递下去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为此他不惧桓魋之辈的刀剑,孤身在广袤的平原上洒下一筐又一筐土,要筑起一座大山。他隳三都,诛少正卯,十四年漂泊周游列国,所为的,是重建被破坏的秩序,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不义而富且贵,对他如同浮云。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顺便把巍巍泰山融入了人格,使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使太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楚狂接舆高歌凤兮笑他,长沮讽刺他“是知津也”,桀溺否定他逃避恶人却不逃避社会的行为,丈人斥责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连看门者都知道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怎么会还需要靠这些人来点醒他?“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胆魄,虽终生不得志,明知所做都是徒劳,仍以一人之力与时代相抗衡。虽然颠沛流离,坚毅的人格却从未改变。即使不再从政,他也坚持编纂诗书,倾尽所学教授三千弟子。他的谆谆教诲保存在《论语》中,两千多年来仍然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书呆子。那股韧劲,便从春秋流传后世,万古长存。
崔嵬岱宗屹立如故,孔子与他的精神、人格也永远屹立于我们心中。
拜孔子的作文篇2
孔子是人人都知道的名人,我们也知道不少关于他的名言,但是能够知其意的人却很少很少,我也是同样,我只知道书本上学过的一些名言。
纵观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领略的警句中他的这句活让我感悟极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光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不能只学习,还要善于用脑子去思考,在念书的时候也要反复思考,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好处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当然只思考但不学习也不行,也要讲自己的思考融入课本当中反复地推敲之后,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自从学过《论语》中的其中一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我懂得了学习的三种境界,也知道了自己成绩总提高不上去的原因。原来我只是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知之者。光是知道学问是没有用的,学习的要点在于以学习为乐趣,快乐、愉快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有效率。我们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快乐的遨游在知识地海洋。才能在学习中悟得更多的道理,学到人生的哲理。
现在想想孔子那么伟大,如果当时没有孔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会不会更加得腐*?孔子是多么伟大啊!
?论语》是一本好书,里面记录了很多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记录了许多学习方法与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学习孔子的学习方法,探索孔子的人生哲理,发现更多的知识。
拜孔子的作文篇3
尊敬的孔圣先生:
您好!
和您书信就像和您面对面谈话一样。我虽然从未见过您的长相,但是凭我的印象,您一定有大师的风范,有圣人的气质,有贤者的文化。您是一位十全十美的人。您的一段经典的对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使我感受到您是多么谦虚。
在1998年,第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了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可见你是多么伟大,知识渊博。
但是,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您是怎样了解清楚学生的性格,人品的呢?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读了《论语》后,找到了答案:心静。有人说过:心静自然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而您是静心的和别人交谈,在别人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他们的性格。
您培育的弟子们,个个仁德,助人为乐。我现在感到十分遗憾;因为我没有生活在您那个时代当您的学生,不过,我会认真,仔细地读您的《论语》,挽回之前的遗憾。
您出的《儒家》这本书很有意义,价值。修身治国,为人处事的思想精华,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等等,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之中,内心世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积淀为一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这本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视野,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儒生。
因为我是儒生,所以我为儒学而骄傲!
拜孔子的作文篇4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孔子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惊呆了。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或者面对生活,都极有意义!
拜孔子的作文篇5
孔子,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至圣”这是人都知道,孔子的身世,基本上是人也知道,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与颜征在在尼丘山祈来的。
孔子三十岁办学,那是当时的第一所私塾,当时没有人敢创私塾这种东西啊,可以说,孔子是非常有创新意识的,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的文化中就有了私塾一说,如果孔子当时没有创办私塾,那很有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民办学校一说。
第二,孔子创办了儒家学说,儒学是什么,那就是真正的做人的道理啊。没有孔子创办儒家学说,可能在现在,我们国家就是由宗教的国家——道教;也可能是一个父亲犯罪,儿子告发的过分法治的社会——法家;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个只会空口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纵横家。总之,以上三种跟儒家比起来,那是根本不能比的,虽然说以上三种的后两种在我们国家都有非常良好的“体现”,但是,因为儒家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所以,这个现象就没有想象当中那么严重了。所以说孔子对社会安稳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
第三,孔子对历史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编《春秋》,将在孔子之前的春秋历史表述给后人,让后人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没有《春秋》,就不会有《左传》,甚至司马迁的《史记》中都不会把这一段历史表述得很清楚,《春秋》是载具,将重要的历史再给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由此可见,孔子,它不仅仅是在道德品行上非常的`伟大,甚至是对于历史的贡献也非常伟大。没有孔子,可能我们现在不会是这样,一个尊重历史的人也会尊重孔子,尊重孔子为我们做的一切。
拜孔子的作文篇6
从古至今,东西方都有层出不穷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在许多教育家中,令我心生敬佩的是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有三千多弟子,72人成才。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看一看我心中的孔夫子。
我觉得孔子是一位富有智慧的人,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他的教育中,"信相近,习相远"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提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拜孔子的作文篇7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作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疑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之师"。
拜孔子的作文篇8
又是孔子!又要背《论语》!我用笔尖狠狠地戳着书上的孔子画像。突然,身后一个半真半假的讨饶声传来:“公子,笔下留情,痛煞吾也!”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位两鬓微霜,长须拂胸,白衣飘飘的老人站在那儿,颇有几分仙气,我定了定神,揉了揉眼睛,再看,他还是在那儿!我回头看了看书上的孔子,又瞧了瞧身后这位“不请自来者”结结巴巴吧的说:“您就是圣人孔子吧?”她捋了捋胡子,说:“鄙人正是孔丘也!”他环视了一下屋外,目光落在日历上,惊讶地问我:“公子这是未来?你是未来之人?你为什么扎我?”我惭愧地说:“只是因为你太有名了。”我又把书上的名人介绍给他听,他哈哈大笑,得意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未来的人们真有眼光。对了你叫什么?你是我在这个时代的第一个朋友。我回答“鄙人黄永”
她看看窗外:“未来社会真美妙,黄公子可否带我参观一下?他婉约道。
我便带他参观了我的家乡中宁县,他一路自言自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説乎”“朋友,我就要走了,请多珍重,有事以相告。”他边走边语。转眼,月亮高挂,一到金光闪过,他便走了……
他走后,我便专心研读《论语》,其中有一句不是很明白,便以相信请。
敬爱的老朋友:
您好!这几日过得可好?匆匆一别,还没说几句话告别话语,望请见谅,您走后,我变专心研读,但一句不懂,特此请教。是您说的一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一句是怎么理解,怎么停顿?
老师说这是您借松柏之后这后凋比喻社会现象,翻译道:“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然后这停顿。
但老师曾讲到:“然而小小的样子,但在此句中并无它解释。凋是凋谢之意,在本句中为什么是”落叶“。望请您一一解道。
还有,松柏是怎样来比喻当时的社会的,松柏是比喻正人君子的,还用来比喻正人君子的高贵品质。还如:白杨林,沙枣树………梅松竹,都是如此。
古人以“花草树木“等运用修辞手法来,反映其他东西,如:人物,社会,动荡了。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有一句是这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写花些草,紧扣试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想家的感慨。难道您的词句也是如此?请您相告。
在我读完了《论语》之后,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好方法,这些都是您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在人们都在学习您智慧的结晶。您在当时总结的道理经过几个世纪的轮回,依然是正确的,您真乃神人也。望以后多多请教。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