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吧 >工作报告

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7篇

在日常工作或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写调研报告的情况,调研报告的标题和摘要应该精炼、简练,具备吸引读者的特质,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7篇

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篇1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制定出台中国20xx至20xx扶贫开发纲要,提出了新的标准,制定了新的扶贫政策,我乡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竖立“大扶贫”理念,认真落实扶贫促发展,低保保生存的扶贫方针,扎实推进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科技扶贫、社会帮扶等扶贫开发,制定扶贫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全乡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全乡扶贫开发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乡贫困基本现况

20xx年我乡被列为扶贫整村推进乡,是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乡镇之一。全乡辖17村80个村民小组,有3254户14499人,有劳动力8670人,贫困人口12249人,占总人口的84%。境内沟壑纵横,高寒阴湿,交通不便,特别是南北两山,历史自然条件差,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尽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我乡的扶贫开发力度,但全乡群众生活还尚未摆脱贫困现状。

二、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省、市、县扶贫开发新政策机遇,立足乡情,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战略,是实现洮坪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有效法宝,是解决制约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站在空前高度、新的起点,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多方争取项目,积极实施整村推进,发展特色产业,“两项”制度衔接,农村低保的扩面提标,救灾救济,劳务技能扶贫培训等工作,不断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乡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扎实推进整乡推进扶贫开发

20xx年我们申报并编制完成了整乡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规划、秦巴山区整片整流域扶贫开发规划,组织实施了下坪、山根、康河等11村的整村推进项目,今年又申报了马坝、中滩、大山、义堤4村的整村推进项目规划。一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硬化村道1.248万平方米,新修文化培训室4处18间230平方米,拓宽、砂化3村村组道路13.6公里,新修便民桥5座,加固维修1座,推广太阳能灶1488台,新修河堤3140米,建文化墙40米,新建过水路面1处,新修管网供水1处解决了50户210人的吃水问题,目前,康河村整村推进项目已全面完成,其余10村的部分项目在建,计划今年10月底全面完成全乡整村推进建设任务。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全乡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扎实开展了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引进北京开发商,在大山村成功流转土地100亩,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1处;扶持农户创建了坪阳养鹅基地,养鹅1000只,竹园诚信养殖基地,养鸡1万只以上,兴隆养鸡场,养鸡1000只以上;创建坪阳、兴隆、下坪3处优质洋芋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380亩;创建了大山养牛基地,养牛2x00头以上。

(三)扎实开展了“两项”制度衔接、农村低保、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相继出台,扶贫开发的渠道和内容、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多样化、系统化和全面化,我们以此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省、市、县关于扶贫开发的各项决策。

(1)扎实开展了“两项”制度衔接,建立了贫困家庭档案。我们结合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全面开展了贫困家庭的调查摸底,建立了贫困家庭档案2702户12249人。通过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贫困农户的基本现状和需求,摸清了贫困户底子,为实施分类扶贫、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确定扶贫内容、方法、途径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2)认真落实了城乡低保的“调、减、免”及扩面提标工作,规范低保、优抚等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县上有关精神,对全乡低保户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实现了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建立了低保户家庭档案,并按照“五优先、六不准”要求,对不符合条件的55户低保户进行了调整,做到了确定低保对象准确,操作程序规范,发放资金及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低保扩面提标精神,全乡2702户贫困家庭中,有908户3472人已纳入低保,占贫困人口的23.9%,三年来,共发放农村低保金854.8372万元,五保供养金41.04万元,城市低保金9.04976万元,军人优抚金25.07225万元,这些资金的及时发放,切实解决了贫困家庭的生活困难,保障了他们的生活问题,确保了农村社会的合谐稳定。

(3)扎实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调查摸底,为全面实施新农保政策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按照省、市、县会议及文件精神,对全乡14499人的基本信息进行了采集,建立了新农保家庭档案。加强了政策宣传,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张贴宣传标语、举办专栏,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了宣传动员,使广大群众对新农保政策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为进一步实施新农保政策做好了前期准备。

(4)认真开展了救灾救济工作,保障因灾返贫,因灾受穷农户的生活问题。我乡自然条件恶劣,高寒阴湿,自然灾频发,特别是暴雨、冰雹、雪冻灾害时有发生,致使农户返贫率高。近年来,因自然灾害受灾人口达到310户1480人,因灾返贫人口达到500多人,扶贫开发成果巩固难。为了使贫困户能够度过难关,乡上多方筹集资金,为受灾户分忧解难,三年来,共发放救灾资金10.6万元,救助资金49.2166万元,切实解决了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

(四)大力开展劳务培训及输转工作,为贫困群众开避了脱贫致富途径

我们结合整村推进扶贫科技培训规划的实施,邀请陕西教育集团师资队伍2x余人,在全乡17村扎实开展了为期1月的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民技能培训,培训达800多人次,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由体力型向脑力型转变,由自发型向有组织型转变。在农民工输转方面,充分发挥村级劳务联络员作用,积极向北京、天津、新疆、内蒙等地输转劳务工,三年来,共向外输转劳务工12x00余人,创劳务收入1.5亿多元。

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篇2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xx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万人,占全县总人口万的%,占全县农村人口万的%。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 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篇3

为全面了解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推进和规范农村牧区“精准”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根据县委安排,7 月6日至14日,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全县各乡镇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此次调研主要采取听取县扶贫开发局、县农牧局、乡镇党委政府工作汇报,组织召开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深入贫困村、90%以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查看走访以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广泛听取和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和掌握扶贫开发现状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藏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历史机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xx年底至20xx 年底,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462户,1625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4%。贫困村人均纯收入从xx元增长到xx元,年均增长27%,贫困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村29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83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15.16%,接近贫困线人口6204户xx人,占全县农牧民总人口的46%。

二、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经济基础滞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贫困程度深,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基础薄弱,扶贫任务繁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薄弱,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来源和经济结构单一,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贫困与非贫困边缘户家庭数量较多,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导致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加大。数据统计显示,在贫困人群中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因病户数分别占28.55%、23.44%、21.24%、10.75%。

(二)产业扶贫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县农牧业处于低层次小农经济状况,规模小、效益低,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发展和提升空间有限,尤其是虫草经济成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导致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极为狭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少;热贡文化产业覆盖面小,受益群众少,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不强。

(三)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我县扶贫资金项目小而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导致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发挥不明显。用整村推进项目发展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引导发展、激励发展,甚至是逼着发展的状态。项目资金直接扶持贫困农户,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弱,难以应对市场、自然、技术三重风险,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效果差,做到“扶持到户”,但是“效益不到户”。此外,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发展滞后,导致相当部分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除居住条件改善外,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扶贫工作力量薄弱,扶贫帮扶不到位。贫困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本领不足,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乡镇未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分管人员身兼多职,对扶贫工作投入精力不足、重视不够。联建单位帮扶工作停留在送资金及衣物,对研究联点村情况,制定发展思路、推动发展方面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金整合不畅,不少行业部门认识不到位,缺乏沟通,“单打一”情况依然存在,难以发挥行业扶贫力量整合效应。

三、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摸实贫困底子,打好攻坚基础。借鉴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还看技能强不强、最后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方式,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精准摸排、规范识别、分类建档,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一要选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和环节进行识别,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扶贫对象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真正把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二要找准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认真分析研判,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致贫原因清、帮扶措施准。三要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完善文字资料,建好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有进有出。

(二)聚焦关键领域,加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精准扶贫,就是要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机遇,将扶贫开发纳入“十三五”规划,集中力量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饮水工程投入力度,解决全县各乡镇村庄、牧业点至今未通自来水、部分未实施入户工程、部分自来水管道年久失修等问题,解决群众饮水困难。②加强通村道路建设。争取实施通村道路硬化项目,解决部分乡镇通村道路及牧业点未实施道路硬化项目问题。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解决新户和牧业点不通电问题。④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争取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完善贫困村住房建设规划,力争尽快消除贫困户的危房。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住房奖励补助政策,免除或减少贫困户自筹资金部分,切实解决贫困户自筹资金困难问题。通过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水、电、路、房”基础条件,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推进农牧民增收。教育方面,通过校舍安全工程,抓紧落实标准化校园建设,加大学前教育、中小学建设力度,推动教育教学规范化、标准化。积极争取学前及幼教教师编制,加大中小学双语教师培养招录力度,缓解教师缺编、专业不合理现状,提高全县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贫困户(高中及以上)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利用10年时间实施“一户一名大学生”计划,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医疗方面,探索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重特大疾病二次补助、大病医疗救助和大病商业医疗保险“四道保障线”,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同时,加大县级人民医院争取力度,让农牧民群众享受县级医院医药费用报销政策,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备紧缺医务人员,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社会救助方面,有效衔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贫困户符合低保标准的纳入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并提高现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争取将失地贫困农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城中村”失地群众生活困难。同时,提高农村牧区单亲家庭、残疾人及孤儿补助标准,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生活困难。此外,对受自然灾害及非正常因素致贫的特殊困难的群体及时提供扶贫,进行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扶贫帮助。社会养老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制定符合我县客观实际的长期发展规划,努力实现一个乡镇一个中心福利机构,一个村一个幸福园,一个社区一个日间照料场所,将贫困户成员中无劳动能力老年人纳入社会养老范围,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易地搬迁方面,积极探索多哇、瓜什则、兰采高寒牧区在自然村(牧业点)建立生产生活区、乡镇所在地建立生产服务区、在县城建立生活区,解决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对地质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的双朋西乡、扎毛乡、加吾乡部分贫困村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贫困村群众生存与发展条件。同时,根据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扶持手段,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支持易地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确保移民收入稳定。建议:政府通过用扶贫资金购置或租赁铺面的方式,隆务古城一条街安置一批,扶持开展传统手工产品加工销售;隆务寺附近开辟热贡文化特色产品销售一条街,安置一批经营热贡文化旅游产品;隆务庄、加查么新建市场安置一批,扶持经营农畜产品及建工建材等销售,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产业问题。

(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产业化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专项支持政策。一是强化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贫导向。以“控制数量、提升质量、规范运行”的工作思路,积极巩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成果,建设和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着力提升合作社效率和发展水平。充分考虑我县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川水区草地资源、畜种资源、高原农作物和热贡文化等资源优势,建议:①多哇、兰采、瓜什则高海拔纯牧业区扶持发展舍饲畜牧业及酥油、酸奶、风干肉等畜产品生产销售产业;②双朋西、扎毛、加吾、黄乃亥、曲库乎、牙浪等半农半牧区扶持发展种草养畜业以及马铃薯、苗木销售加工产业;依托麦秀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双朋西丹霞地貌资源优势,扎毛、双朋西库区扶持发展自驾游乐项目,让群众在服务项目中受益,增加收入;③隆务、保安、年都乎等川水地区扶持发展生猪繁育、藏鸡养殖和唐卡、堆绣、泥塑等热贡艺术产品加工销售产业;扶持建立“农家乐”、特色种植采摘园、特色养殖休闲园、吾屯特色文化产业园。通过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贫困户主动融入集约化生产,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二是大力推进金融扶贫。金融机构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有关精神,将群众房屋、土地、林地等评估产权抵押贷款,切实为群众发展生产,创业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创业带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创业人员给予小额贷款贴息扶持,鼓励能人创业扶贫。同时,建立和完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组织,增加资金投入,做到扶贫互助资金组织覆盖全县贫困村,确保贫困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此外,加大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和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加大农牧民技能培训力度。①有效整合农牧、人社、扶贫等部门项目和资金,通过举办唐卡、堆绣、泥塑、演艺等热贡文化艺术培训班和泥瓦工、挖掘机、烹饪等实用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提高、档案和培训效能追溯机制,促进劳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提升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能力。②争取创办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以唐卡、堆绣、泥塑以及种养殖专业和课程,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着力培养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积极发挥带动引领作用。③选择管理规范、辐射带动力强、培训效果好、能够稳定增加农村贫困家庭收入的经济合作组织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开展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四是持续加大开展劳务输出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县级财政专项安排资金,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接洽谈,亲帮亲,邻帮邻,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培养和鼓励经纪人队伍,发挥经纪人在劳务输出方面推波助澜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每年向乡镇下达贫困人口劳务转移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 切实提高劳务输出实效,达到拓宽眼界,转变观念,增加收入的目的。

(四)切实加强基层,带强扶贫攻坚队伍。不断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基本能力,扶贫攻坚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扶贫队伍。结合“三基”建设工作,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从农村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将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让致富能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借鉴“同德模式”,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村、部门单位包村、下派干部驻村、城乡党员联户”的扶贫工作机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主抓扶贫工作,切实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健全激励惩戒机制。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在扶贫攻坚上认识不到位、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任务完不成的要进行问责,该惩戒的坚决惩戒。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勤劳致富,不能一味靠政府救济。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扶贫攻坚中,让群众充分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到验收全过程,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内外发力,共同推动扶贫工作三年内见实效。

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篇4

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掌握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整村推进、连片扶贫开发”为抓手,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xx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县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xx县地处xx边界,下辖十个乡镇,总面积728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0%,全县总人口52万,其中:农村人口4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8.5%,有19个贫困村,全县现有人均收入低于2763元贫困户12264人,通过调查分析,致贫的原因:

1、因家庭劳动力缺少致贫的3820人;

2、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致贫的1160人;

3、因孤寡残、五保需社会保障致贫4225人;

4、其他原因致贫3059人。

今年是产业扶持第一年开始,上级下达产业扶持资金380万元,我县19个扶贫村以主导产业建设和贫困户增收帮扶工作作为重点,力求通过整村推进,使各村级主导产业有较大发展,大部分贫困户都能具备脱贫的能力。通过反复调查,深入研究,结合各村实际,帮助全县19个贫困村制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计划,使19个贫困村在整村推进中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建设任务,同时,也解决了以往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中发展主导产业项目建设的难题。

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由政府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因此,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要求有关乡镇及部门要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找准工作着力点,同时要求县级相应资金配套到位,确保全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强力推进,并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组。

20xx年省下达我县扶贫移民搬迁任务598人,通过乡、村、组层层把关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对象的意愿下,全部进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坚持“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确定在长平乡淡塘村“工业园安置点”,安置点主体工程已封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起动,全县108户598人已签订协议搬迁入住。

以贫困村村屯道路,人饮、通电、贫困户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生存难”等实际问题,为消除贫困地区自然条件障碍,奠定发展基础创造出良好条件。

我县扶贫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离摘掉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势下,扶贫开发面临以下问题和困难:

面对困难和问题,今后要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要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的有利契机,以道路、供水、环境整治等为主要内容,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思路高起点做贫困村扶贫开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向上争取资金,通过整合各部门资金来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村行路、饮水、卫生、移民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进一步开发壮大特色产业。

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内容丰富的绿色产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积极树立“要我做为我要做,给物不如给项目”的理念,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以“筑巢引凤”的开放心态,把企业引进来,把扶贫户、扶贫资金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最终实现“特色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贫困群众致富”的目标。

(三)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并做到七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扶贫项目的确定要与贫困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二是选定贫困对象要与低保政策相结合;三是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四是政府引导与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五是项目整合与资金整合相结合;六是项目建设与职能部门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篇5

2017年,我挂点扶贫相思村。近期,我和扶贫工作组的同志全面走访了所有的扶贫建档立卡户。对相思村的扶贫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相思村位于三塘铺镇中部,下辖12个村民小组,人口1360人,耕地面积1380亩。全村呈丘陵地貌,西高东低,涟水河支流——相思河蜿蜒2公里穿村而过,是三塘铺镇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贫困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也是我镇建档立卡的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96人,其中18 岁以下23人,18-60 岁50人,60岁以上24人。全村常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且基本上为无劳动能力的60岁以上留守老人和18岁以下留守儿童以及患病人群。

相思村主导产业为农田种植、家庭小规模养殖和外出务工,其中以务工为主业的`约4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2016年贫困人口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18%、养殖业收入占5%、务工收入占60%、其他收入占17%。

一、主要致贫原因

1、交通不便,环境条件差。相思村是三塘铺镇较为偏僻的一个行政村,距集镇中心位置较远,地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受自然条件、地域环境、发展空间、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该村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普遍很低。

2、无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相思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剩余常住村民基本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大多从事种养殖,但该村人平均仅有不到1亩土地,且80%是贫瘠的山坡地,经营中需要投入的多,而产出少,几乎无收益;部分家庭养殖的仅有一头猪、几只鸡、几只羊,但受交通、信息条件限制,大多自给自足,不能形成规模,产生效益;村集体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更谈不上扶持村民。

3、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该村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4、劳动力文化素质差。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该村贫困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以上,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只能干一些建筑、挖煤等体力活,虽然有些收入,但与其他人相比,收入有很大差距。

5、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该村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各单位部门、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资捐物,部分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为他们捐物、捐钱是应该的,国家应该供养他们。

二、存在的问题

1、2014年扶贫建档立卡时对评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核实不准确,随意性比较大,将不是户主的家庭成员作为户主上报,并录入扶贫开发系统;

2、2014年、2015年脱贫认定的时候,上级政策脱贫标准不明确,加之部分镇村干部工作不扎实,没有逐户逐项核实确认,导致不符合脱贫条件的对象被脱贫;

3、2016年开展挂图作战时没有严格把关,没有与扶贫开发系统信息逐一核对,导致建档立卡户数、人数与挂图作战公示的户数和人数有一定的出入;

4、原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流于形式,没有入户核实贫困户基本信息,没有将致贫原因找准,主要帮扶措施也没有针对性。

三、对策及建议

1、深入推进异地搬迁工作。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通过多方协调,相思村贫困户中共有12户进行了危房改造,6户进行了异地搬迁。危房改造平均每户补助6000元,易地搬迁平均每户补助80000元,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确保了贫困户住房安全。但资金扶持力度、政策享受户数力度远远不够,特别是异地搬迁政策性限制较多,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建议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快速深入推进易地搬迁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全村人口分区域集中居住,形成分片集中的新农村局面,既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又将院落建成了新农村景点,为今后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相思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新硬化公路6.7公里,新装路灯100余盏,新建休闲广场2个,对交通要塞-相思桥进行了全面改造。但还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全村仍有约1.5公里公路没有修整硬化,有些地段路面狭窄,通行不便。特别是农田灌溉水渠和水塘等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农业生产影响十分明显,建议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为农业产业发展打好基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脱贫。

3、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相思村地大人稀,劳动力较多,如何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此轮精准扶贫重点解决的问题。2015年相思村争取上级支持,新建了一个53亩的无花果树基地,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更没有产出效果。建议在该村开展多层次的农业基地建设,既要发展见效快的项目,如大棚蔬菜基地、苗木花卉基地及专业养殖基地等;也要发展见效持久的项目,如一些特种果树基地、林木基地等。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既美化了环境,又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同时,鼓励农户联合发展农家乐、垂钓健身等产业,为农户增设又一致富渠道。

4、强化贫困户输血与造血功能。扶贫关键是扶人。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扶持资金,如果扶持的贫困户对象无动于衷,扶贫攻坚工作将彻底失败。对于此类对象,建议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为每户贫困家庭业务培训一至两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动力,让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二是继续加大帮扶力度,"输血"与"造血"并重,鼓励贫困户利用农田、山地等优势资源,开展种植、养殖产业,增加收入;三是继续深入推进金融帮扶,解决部分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融资难、办事难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扫平障碍。

5、加大保障扶贫力度。在相思村诸多贫困户中,有一种贫困人口,既无劳动能力,又无致富门道,他们靠自身根本无法脱贫,如五保老人、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等。对此类对象如何开展精准扶贫,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建议加大保障扶贫力度,充分利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五保等民生政策,对因病致贫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政府、帮扶单位筹资帮其购买社会保障,使贫困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通过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让治病、养老等包袱沉重的贫困家庭,看到脱贫的希望,走上勤劳致富的路子。

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篇6

20xx年底,市委政研室、市扶贫办、市委组织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江城区、阳东区,就新时期精准扶贫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入户调查、座谈交流、察看村容村貌等形式,对贫困村集体经济情况以及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对新时期精准扶贫的意见和建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抽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抽查了江城区龙湾村、东钵村、华陈村和阳东区石岗村、乌石村以及庐山村共6条村,其中4条是相对贫困村,2条为非贫困村。调研组抽取了60户相对贫困户进行走访调查,其中30户贫困户,18户扶贫低保户,12户低保户(含6户五保户),数据与贫困户总体结构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发放调查问卷共计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5份,有效问卷占92.5%。调查内容涉及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以及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等方面内容,同时对贫困村集体经济项目现状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江城区和阳东区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一些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目前,江城区和阳东区仍分别有贫困户3696户、8376人和5478户、10427人,新阶段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从抽样调查的4条贫困村情况来看,村内的土地、山林、水域、滩涂等大都归属于自然村或农户,村集体可以用来集中发包、出租的资源主要是一些荒山和荒地,简单的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很难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如城西街道龙湾村,由于没有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村集体收入几乎为空白,只能依靠上级拨付的办公经费维持运转;白沙街道华陈村,靠承包鱼塘每年集体收入仅0.5万元;新洲镇乌石村,仅依靠旧圩镇周边一些房屋出租和土地承包租金,年集体收入约2.3万元;大沟镇庐山村,按照10元/亩收取近海养殖场管理费年收入约2万元,每年仅够开支村内垃圾处理费。

(二)贫困户自身能力不足。一是文化水平偏低。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小学的贫困户比例为48%,初中文化程度比例为3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仅为13%。二是脱贫能力缺乏。在对555户贫困人口问卷调查中,主要致贫原因方面,有188户认为是因病致贫,占34%;有98户认为是因残致贫,占18%;有136户认为是因劳动力缺乏,占25%。因病、因残、因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占了大部分,这类贫困户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医疗费用的支出还直接导致债台高筑,造成巨大身心压力,让贫困户丧失了摆脱贫困的信心。如新洲镇石岗村贫困户黄某,家庭人口4人,老婆为越南籍,患有精神病,其大女儿读初中,小儿子刚满2岁,因妻子没有户口导致儿女均无法正常落户,整个家庭因病、因学、因劳动力不足导致贫困。这种家庭在当地贫困户中属于常见类型,生存状况堪忧,帮扶难度较大。

(三)村干部带动致富能力较差。从抽样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干部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4条贫困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5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占50.7%,大专及以上占7%,年龄偏高,学历偏低。村干部中懂经济、会经营、掌握农业技能的较少,由于自身都无能力创业致富,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大部分村干部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安于现状,在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徘徊不前。

三、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新时期,精准扶贫必须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中央、省、市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江城区和阳东区迅速启动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等前期工作,为推进下一步精准扶贫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距我市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三年时间,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确保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不掉队。结合此次调研和我市实际,对新时期精准扶贫提几点对策建议。

(一)找准对象。对象精准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只有找准对象,摸清底数才能真扶贫。目前,全市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户核查工作正在扎实开展。从调研情况看,江城区和阳东区均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开”程序进行核查,但省安排的核查时间较紧、任务较重,核查过程中难免出现数据误差。帮扶干部选派进村后,要紧扣贫困户识别的真实、建档立卡的规范,挨家挨户调查走访进行核实,确保对象精准。扶贫部门对数据的处理要科学,确保各部门之间口径统一,前后衔接。同时要根据核查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完善公开公示制度,让群众评议、让群众监督,真正让该进的要进来,该出的要出去,使群众心服口服。

(二)选好干部。驻村帮扶干部是实现扶贫开发“精准滴灌”的重要管道,是帮扶工作最终到村到户、做实落地的“总漏斗”,选好驻村帮扶干部有利于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以往的帮扶工作中,许多单位没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选派一些年龄较大、事业心和责任心较差、能力较弱的干部驻村帮扶,导致扶贫效果大打折扣。新时期精准扶贫要做到精准选派干部,要坚持因村选人、因人定村,充分考虑干部能力特长、部门资源优势和村情实际,把干部派到最需要的地方,为贫困村选派最合适的干部,特别是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干部,确保扶贫工作队成为群众欢迎、干部满意的脱贫“催化剂”和致富“助推器”。

(三)谋优措施。精准帮扶不能千篇一律,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精准实施“六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一是强化社会保障。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民政兜底扶贫,实现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逐步提高低保、五保、残疾人保障和救济水平,切实减轻看病负担,争取脱贫一批。

二是合理使用资金。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基本公务服务均等化为抓手,整合扶贫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民生项目建设,重点提升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彻底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三是科学开展产业帮扶。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帮扶,集中帮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受益度和组织化程度,让贫困户真正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受益,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四)夯实组织。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基层组织建设是重要保证。当前,村干部和农村党员普遍存在老龄化,其知识水平、科学素养、治理能力不高,与当前的形势、要求难以匹配,影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效果。要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组织,增强村党组织服务功能,把政治素质好、服务群众有热情、致富带富能力强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在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方面,注重在农村致富能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的党员中,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鼓励、支持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服务型+战斗型”堡垒。

对扶贫点的调研报告篇7

一、调研调研情况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xx镇成立扶贫调研领导组,组织镇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全镇各村群众之中,通过问卷、座谈都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民情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北中部,驻地xx河滩,距县城15公里,xx铁路、xx公路、xx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xx县交界,东、南部靠xx乡、xx乡,西北傍xx县,xx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xx是xx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xx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xx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三、本次调研基本模型

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调研组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定了调研的模型为生产方式分析,分别从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六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或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关系、分配交换与制度。

四、农民调研分析

基于我镇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镇的现实,本报告的中劳动力与农民是一个等同的概念。结合调研问卷及县、镇历年统计数据显示,xx镇境内农民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人口密度低,分布集中。我镇现有行政村18个,有3213户,其中农业户2916户,人口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571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为18.3人,只有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总体呈现地广人稀的特征。所以,xx镇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指双峰至顶村一线的河滩各村

的发展。如何落实镇党委政府“向山延伸、向水发展”的发展方针,将是全镇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外流严重。撤乡并镇以来,两河口地区人口长期存在外迁、外流状况。该地区现有户籍人口一千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三百人。地处xx、榆次交界处的沙旺、大牛、焦红寺一带,现常住人口仅十余人。人口的严重外流带来的是乡村的严重空壳化、老龄化,以至于该地区完全不具备实施生产建设项目的人力物力条件。

3、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低。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低,中老年群体中文盲率较高,中青年群体中仅有40%受过初中教育,9%受过高中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没有。基础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接受培训教育再学习的能力,对其素质提高形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严重缺乏。在从事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种植、笨鸡养殖等三项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经验的缺乏成为一项严重的制约性因素。仅以设施蔬菜为例,因为选苗失误、温度调控不善,双峰村去年和今年都蒙受了较重的经济损失。

4、总体上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广大群众(包括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存在发展没思路、没动力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县、镇两级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意识,但是思想保守的基本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导致群众思想保守不敢干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地

域信息闭塞,部分村、乃至全镇、全县的现代化程度和速度慢,群众的守旧思想并且得到真正冲击;二是缺乏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市场狭小、需求不足基本现状没有改变,干事创业的难度、风险较大。

在扶贫发展之中,劳动力资源始终其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制约产业发展、影响扶贫发展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五、生产工具分析

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依然依靠人力耕作,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根据xx镇20xx年度各村农机补贴情况汇总表资料显示,20xx年xx镇共有各类农业生产机械172件,其中玉米脱粒机102部、旋耕机12部、卷帘机34部、穴播机3部、灭茬机1部、翻转犁1部、拖拉机11部、秸秆粉碎还田机1部、温室大棚设备4部、田园管理机3部。以全镇20xx年共计耕作1.8万亩耕地计算,平均每100亩耕地才有1部享受农机补贴的农用机械。考虑到不同种类农业机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扮演角色不同、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不同,全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其实还要更低一截。

在农业生产工具一方面,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劳动对象分析

种植业方面:xx是一个传统农业镇,xx河滩一带石厚土薄,是典型的金沙滩地貌,与云竹、郝北等耕地条件好的

乡镇有很大差距。从双峰往下至顶村的漳河两岸,是全镇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玉米等粮食种植。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大力发展了以黑小米为主打产品的黑色富硒有机食品种植,发展了南北翟管为中心的西瓜种植、遍布河滩各村的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在全镇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中尤以设施蔬菜园区发展成果最为显著:xx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政府发展三项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抓住市政府副市长王胜章包扶的有利条件,在北翟管、西崖底发展高标准拱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各村,形成规划面积达千亩的设施蔬菜发展区域。目前,发展设施蔬菜已然成为全镇的共识,群众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产业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

林牧业方面:以两河口沟、官上沟、彰修沟、龙门沟四沟为主,目前发展还很不充分。

七、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本文中的生产资料,亦主要是讨论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仍旧实施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宜通则通宜分则分的土地制度,但是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将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科学配臵的必要条件。

根据镇农经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镇的土地流转

承包登记数据为零。这其中可能存在实际流转等未登记的情况,但也说明全镇范围内的土地流转水平相当低。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经营权维持稳定与各户人口数增减情况不同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导致土地分配在各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进而形成资源不足与资源紧缺并存的'情况。

土地无法实现自由流转,意味着生产资料的优化配臵无法实现,以为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实现。

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危害扶贫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

八、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与分配制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由市场调节。对于xx镇目前的情况而言,市场化程度低、生产与销售相脱节是主要的问题。

以笨鸡蛋销售为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的不足已经明显挫伤了群众的养鸡积极性。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72.66%的群众把笨鸡蛋销售难作为自己最为希望解决的问题。

保持产业发展政策的长期性并使之完善,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九、扶贫工作中的政府因素

在专门针对包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以下三项被认为是包村工作的难点所在:

一是基层两委组织的领导能力与意识不足,无法真正起到带动作用;二是政策的连贯性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持久性;三是乡镇干部的能力与意识与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以两河口各村为例,道路严重老化无法通行,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十、综合分析

1、劳动力方面:素质低,意识差、分布不均衡、流失严重。

2、生产工具方面:技术落后,科技化水平低。

3、劳动对象方面:产业布局规划不科学,发展程度低。

4、生产资料方面:土地流转水平低,生产资料优化配臵水平低。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匹配程度低。

5、市场关系方面:市场化水平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6、政府服务方面:政策缺乏稳定连贯性,基础设施落后。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关于对学校的调查报告7篇

村扶贫调研报告5篇

社会扶贫调研报告6篇

扶贫羊调研报告6篇

2023村扶贫调研报告5篇

2023年村扶贫调研报告8篇

2024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5篇

精准扶贫主调研报告5篇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6篇

2023村扶贫调研报告模板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150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