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的准备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引用和案例,通过预先撰写演讲稿,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下是美篇吧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华经典文化演讲稿8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经典文化演讲稿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非常荣幸能够来这里参加主题演讲比赛,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明校园》。众人皆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在浩瀚的世界中,中华民族曾拥有着最鼎盛的文化盛典,如今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在时间的洗礼之下更加焕发光彩。文化的命脉在于传承,所以今天的我们既要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也要继承和发扬文化,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华,所以,今天借着机会希望大家能够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明校园。
文化其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都跟文化兴盛息息相关。文化于我们建设校园来说就是一种宗旨信仰,是一种指引我们的标准。谁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丽的校园,谁都希望能够在一个积极有爱的环境中学习,而文明校园的建设还是要靠我们每个人。建设文明校园,其实是关乎方方面面的,并不是说我们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校园风景就行,也并不只是依靠我们拥有一群敬业务实尽职尽责的老师就成,也并不是仅有一套完整的但是冷冰冰的管理制度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要想建成一个文明的校园,我们要从多方面去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同学承担起建设文明校园的责任,需要同学们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需要每位同学都有从心底里爱护学校、建设学校的信念。
要想建设文明校园,首先我认为必须在课堂上普及文化知识。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中的积极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同学,要让每个人同学从最根本的地方,最基础的地方入手,深刻学习深厚的文化知识,在历史文化中总结经验,汲取宝贵的财富,然后将其继承下来,从理念上成一种文明建校的信念。其次,天下之事必做于细。我们建设文明校园要注重各方面建设,比如师德师风建设、学生优良行为习惯培养、校纪校风整顿等等。最后,我们要把建设文明校园养成我们的一种习惯。只有把它当作一种习惯才能够长此以往坚持下去,才能够早日实现这个文明校园的目标。
同学们,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也体现着整个学校的校风更彰显着我们的文明素养,所以我们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这样才能给大家呈现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形象,而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学校也一定能够早日奔向文明。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开始,为校园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中华经典文化演讲稿篇2
中国—一个伟大而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它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许多著名学者为我们留下的光辉的著作,智慧的结晶,而且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从小我就听妈妈给我讲司马迁的故事,今天在这本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经历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整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走出家门游历四方。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史籍上没有的史料。
正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写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宫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却在史书中有权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在司马迁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黄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活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中华经典文化演讲稿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根溯源文为本,弘扬发展字当先》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恒古至今的文字,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它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之魂,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工具,横竖撇搽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试想,倘若没有汉字,又怎会有“孔孟”用汉字讲述仁爱,流传千古的持节;又怎会有“李杜”用汉字吟咏唐诗,泠泠作响的高志;又怎会有“蔡伦、毕昇”用汉字传播文明,永垂史册的佳话!汉字是中华文化进步的基石,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路基,是所有国人的财富。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学习,传承、珍惜汉字,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才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我的梦想就是为弘扬中华文化——汉字作贡献。中国的汉字、埃及的圣书文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并称为“三大元老”。
可岁月的风沙,早已将埃及圣书文,风化成了一具苍白的“木乃伊”;历史的长河,也早已将美索不达比亚楔形文,冲刷得只剩下一具抽象的躯壳。独有我们的文字,像擎天玉柱一样,狂风刮不倒,暴雨冲不倒,岁月的尘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诗意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动人的诗篇。看“梦”字,拆开为“林”、“夕”。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美丽又最容易触动人心灵的画面。汉字,我要弘扬你的形态之美。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甲骨文之神秘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书之端庄美,楷体字之隽秀美,行体字之飘逸美,草体书之神奇美。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324个字,每一字都被创造出富有生命的形象。感觉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26个“之”字,各形不一,令后人无不惊叹——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四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力量。汉字,我要弘扬你的音韵之美。汉字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使得汉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亲历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你的耳畔顿时响起如雷的涛声,刀剑铿锵,杀声阵阵。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语言之美。每一部名篇巨著,无不体现出国人运用祖国文字的独具匠心。中华汉字所蕴含的美远远不及如此,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它其中的凤毛麟角。它不愧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此时此刻,汉字在我心中的地位更高了。朋友们,祖国的文字,让我们骄傲和自豪。而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才是对祖国文字尊严的最大维护。才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弘扬。当你面前的小朋友经常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对你说“yes sir”时,那种沾沾自喜、亲外鄙内的表情,你还会不热爱汉语吗?当各种文娱节目中外宾朋友用纯正的汉语唱着“跑马溜溜的山上”的时候,你还会不珍惜汉语吗?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不会!!!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我理应写好汉字,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尽自己的职责;在世界交往频繁的今天,我更应适当收入外民族的'语言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同行,关注中国汉字,关注中国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国汉字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我的演讲结束!
谢谢大家!
中华经典文化演讲稿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后天就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大约有四、五种说法,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我想不少同学都有一些了解,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据《史记》记载,战国末期楚国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到其他贵族的反对和排挤,屈原被迫离职,还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得知消息后,划船拯救,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吃饱了,不要吃掉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端午节,端即是"初"的意思,人们也以吃粽子,喝黄酒来纪念屈原。
也许,这古老的传说你早已听过无数遍,今天也无法让我们非常感动,但是,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恍如昨日刚发生的事,最后以韩国成功申请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而告终。虽然专家称"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并非坏事。但毕竟"端午节"一词还是被别国抢先一步给端走了。
这件事情无疑给国人敲响了保护中华文化的警钟,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有很多正濒临消失,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如世界三大艺术门类:西班牙的舞、意大利的歌、中国的戏曲。而中国戏曲现在有很多剧种已经失传,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赫哲族目前只有4000多人,能掌握自己民族语言的已不足几十人,整个赫哲族都在濒临消失,更别说民族文化了。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向日本人购买高质量的宣纸。试问,将来我们连过节都是要过别人国家的节日,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我们的祖先。
所幸近几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一些重要文化遗产纳入国家保护单位加以保护,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设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教育部还对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在20多所学校尝试京剧进课堂的做法。刚刚过去的6月11日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日。但这些做法都还只是杯水车薪,甚至还引起各种争议。
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支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并非是已经过时的东西,相反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它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的指导价值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时下,一些消极颓废的文化把人们引向歧途,道德缺失、人情冷漠、心灵空虚已成为社会的症结,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歹徒砍杀学生这些悲剧的发生更加向人们昭示社会精神文明的缺失。
后天就是端午节了,一起来好好度过一个中国的传统佳节,是我们非常简单就可以做到的,节日除了是一种欢庆活动外,更代表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因为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传统节日背后积淀的是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中华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传承和延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让华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永远熠熠生辉。
最后,祝老师们、同学们端午节快乐!祝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谢谢大家!
中华经典文化演讲稿篇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xx级1班的学生梁思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
本学期,我们学校将开展“国学润育”的活动。同学们,你可知道,国学究竟是什么呢?国学,顾名思义,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我想,对我们而言,国学不单是一门学问,不单单是那些发黄的典籍,散佚的曲谱,破损的壁画,不单单是中国的一切传统学术文化的总和,更是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国文化的态度与精神,是中华民族使命的担当与传承,它,就是中国的精神和灵魂……我们中学生学习国学,就是要学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民族精神。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以最大的热情走近国学的殿堂吧。
走近国学,它将会给我们做人的准则。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家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周化蝶,那又是何等让人赞叹的人物为一、超越生死的境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苏武坚守民族气节。还有屈原、司马迁、杜甫、刘禹锡、苏轼、蒲松龄、曹雪芹、鲁迅……许多仁人志士都表现出傲岸的节操,表现出高风亮节。千百年以前,古人就已经告诉我们——淡化自己,包容万物。不会偏执一己之见,放纵一己之情,就不会陷入世俗的诱惑,不会牵绊于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能包容万物,也就享受了人生最大的美好。
无论怎样发展,现代社会始终是以“德、智、体、美、劳”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德为重,智于其后。所以同学们,当我们追求“个性”的时候,别忘了古仁人告诉我们的做人准则。所以,当我们与同学闹了别扭,别忘了多想想对方也并非有意为之;当我们在享受父母做的可口饭菜时,别忘了古训“百善孝为先”;当我们想高声攀谈时,别忘了公共场合本应井然有序,不得喧哗……
心中有他人,你就会有诚信;心中有祖国,你就会有责任感……泛爱万物,心系天下,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这就是国学传承给我们的做人准则。
走近国学,它将会教给我们做人的智慧。
?礼记》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让我明白了个人进步和国家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言寡尤,行寡悔。”让我明白了说话不要多抱怨,做事就能少悔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我们读到圣人也感慨光阴似水时,我们普通人也就更应该加倍珍惜时间了。这些古人的智慧,将会帮助我们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更高的效率。
走近国学,也就走进了中华所有儿女共同的精神世界。
同学们,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当我们千百个同学走近国学,就是千百个国人在尝试着扭转长久以来对民族文化的陌生和疏离,就是千百个国人在共同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不论大陆,还是香港、澳门、台湾都拥有同一部历史,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走近国学,也就走进了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世界。
同学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我们虽不足以精通国学,但却完全可以用国学来养心。养一颗忠孝之心,养一颗赤诚之心,养一颗大爱之心,养一颗淡然之心,养一颗智慧之心。让我们多读读国学,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体味体味中国古人的智慧,也许,你的人生将打开一扇全新的窗。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中华经典文化演讲稿篇6
借传统之力,筑民族之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对立面是人们精神层面的营养不良。所以我们现在应当重视精神文明,以提高自身修养。如何提升修养,让我们的人格闪耀光辉呢?是去美国学习还是到欧洲借鉴,不,不需要,只要我们回一回头,将我们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拾起一二,便可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出淤泥而不染。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经历五千年的时光洗礼,我们的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像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弟子规,孙子兵法,唐诗宋词。这些著作包括教育,军事,伦理道德各个方面。
诗经为劳动者而歌,,为爱情而颂,他向我们展示了最原始的美。
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了我们只有思学结合才能学有所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示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看孔子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提醒我们时不我待,应当抓住青春年华。
庄子的“白马非马”向我们展示了雄辩的力量;《逍遥游》中那徙南冥之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向我们展现了超脱的力量,奇异的想象。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人应当有博爱的胸怀。
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教给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孝道。 孙子兵法点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制胜韬略。
再看李白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万丈豪情;以及杜甫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情怀。
就连生活中伴我们一日三餐的筷子也在时刻提醒我们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有所作为。
听完这些,你还会对父母的耳提面命瞋之以鼻吗?你还会在看到摔倒的老人时在扶与不扶之间犹豫再三吗?
当我们的良知沉睡不醒,当我们的道德底线一降再降时,请回过头去,看一看,听一听先辈们对我们的教诲。
借优秀传统文化之力,修正我们的道德素养,让我们的民族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假以时日,东方巨龙必将翱翔九天!!
中华经典文化演讲稿篇7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华经典文化演讲稿篇8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很荣幸,今天我能代表三(1)的全体同学在国旗下讲话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伦理学以及 中医学 、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诸子百家的思想等方面。
天地造化,日月精华,孕育了神州的山河大地;广土众民,敏秀钟灵,创造出灿烂的五千年文化。
国学经典作为名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字珠玑,内涵深厚,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其意蕴之美、精炼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传。经典中包括着"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之道;"天下姓王,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报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和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已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为人准则以及"无为而不为"的聪明智慧等等。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经典的诵读活动在海内外蓬勃兴起,大江南北书声朗朗。太古清音喜又闻,道德昌明今胜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可挡!诵读《资治通鉴》与古人居;诵读《道德经》,与老子谋。为此我在这里提出几个建议:
一、热爱文学,亲近经典。阅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唐诗宋词、美文名篇。诵读、理解、学习、熏陶。给自己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
二、让读经典,诵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分,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分享交流的快乐与心得。
三、培养文明行为。从自己开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远离自私,远离冷漠,让经典中的忠、廉、信、孝、爱、恭、礼、义、智、让等理念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同学们,积极投身到诵读经典书籍的活动中吧!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诵读美文,以圣贤为师,传播中华文化。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经典演讲稿7篇